网红摩友在马路上“速度与激情”,操心网友在评论区“围观和咒骂”。坦白讲,只要网红摩友不车祸身亡,一切看起来还挺和谐的。毕竟,“我骑我的,你骂你的”,各取所需,流量为界,还要怎样?


【资料图】

可问题是,但凡网红摩友车祸身亡,事情就变得不再和谐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新近两起网红车祸身亡事件的舆论反应:一起是网红“马若松”遭遇车祸不幸遇难,一起是网红“安安”和网红“小娇妻”撞上绿化带不幸身亡。

按理说,人已经没了,评论区的“围观和咒骂”也该停一停了,就算不彻底安静下来,起码也不要上升到网暴。可遗憾的是,无论是“马若松”的父亲,还是网红“安安”和网红“小娇妻”的朋友,都被逼到不得不站出来发声,强调自己的儿子很好,强调自己的朋友很好。

说实话,这般强调不见得管用。但是不站出来发声,只会让局面更加难看。换句话说,只要有亲人和朋友不离不弃,觉得他(她)们人很好,那么在“飞车”、“飙车”、“炸街”的负面印象之外,还是有非刻板印象可以保住他(她)们生而为人的尊严。

就如朋友面对“网红小娇妻曾因回怼网友遭网暴”给出的解释:“她骑车很稳,人也很好,不服输,回怼网友是因为不喜欢陌生人指点。”一定程度上,这种解释是无法获得网友理解的,但是却从朋友的角度告诉人们,网红“小娇妻”生前的言行只是一种个性,并没有恶意。

甚至从社交媒体的交流来看,比起网友在评论区“围观和咒骂”,网红“小娇妻”所谓回怼更多出于本能的自我反击。可即便如此,车祸身亡这四个字传出后,评论区的“围观和咒骂”瞬间升级为“吃席鞭尸”。

并且这种“吃席鞭尸”还不只是简单的道德指控,更多是将过往的骑行细节、事故的发生过程进行技术性解读,然后形成无懈可击的封印式定性。不可否认,这样的“吃席鞭尸”看起来很严谨,但是仔细咂摸,会发现其中呼应着“迟早死”的咒骂,因为没出车祸前,这几乎是评论区的主旋律。

只是追根究底地说,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飞车”、“飙车”、“炸街”等一系列“帅爆了”的行为,多数其实是摆拍的。也就是说,摩友们真正出车祸时,真还不是因为“飞车”、“飙车”、“炸街”行为导致的后果,而且就算有也不多见。

之所以这样强调是想说,网友们不管是在评论区“围观和咒骂”,还是在评论区“吃席和鞭尸”,本质上都有臆断的成分。换句话说,动辄在评论区吃席鞭尸类似无脑喊为民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飞车”、“飙车”、“炸街”是不被主流舆论喜欢的,这其中除了安全的考量,更多是觉得“飞车”、“飙车”、“炸街”多跟不良人群挂钩。

不过奇怪的是,不喜欢不代表不喜欢看,社交平台上有关摩友的视频热度还挺高的。尤其是摩友小姐姐,更是热度很高。就拿网红“安安”和网红“小娇妻”来讲,网友骂归骂,可是追着看的也不少,即便评论区里没好话。

至于像网红马若松,因为他是男摩友,所以网友们更多关注他的特技怎么样,甚至在“吃席鞭尸”时还在进行技术性分析,是否跟“翘车”有关,起码评论区基于“翘车”的追问挺多的,快赶上交警写事故定责的地步。

总之,只要网红摩友车祸身亡,评论区的网友定责永远是“摩友的问题”。而且都不用现场勘查,甚至也不用看报道。因为,网友的基本逻辑是摩友“迟早死”,底层逻辑是我不喜欢“飞车”、“飙车”、“炸街”,所以搞这些的摩友“必须死”。

就此再去理解“动辄在评论区吃席鞭尸类似无脑喊为民除害”,可能就更有感觉了。只是说回一起车祸,如果只用潜意识去定责、去指责、那么还要所谓的交通规则干什么?另外关于“马若松”、“安安”、“小娇妻”的悲剧,就算他(她)们出车祸源于“不守交通规则”,那么也只能代表他(她)们自己解释车祸的原因,不能将所有的摩友都黑化了。

因为只有不断理清事情的逻辑,才有可能跳出恶臭的评论区,才有可能就事论事,才有可能真正明白“死者为大”意味着什么:不是说死者就不能批评,而是尽量批评行为的利害关系,从而转化为公共教训,而对于具体的人,还是那句话,他(她)不想死,他的家人更不想面对他的死,所以你们怎么好意思随口而出“迟早死”、“必须死”、“为民除害”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