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落幕,各项主要数据已出炉,又到了各地晒成绩单的时候了。

从总体数据上来看,旅游意愿确实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多项数据再创新高,基本上反映了旅游市场的信心。不过,繁荣背后却暗藏着隐忧,好看的数据背后,却是对内在质量的呼唤,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仍然有待提升。


(资料图)

我们看一下几个关键的数据:

一是游客的流动性创新高。4月29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966.1万人次,破单日客运量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私家车大幅增加的前提之下,2019年全国私家车超过2亿辆,2023年3月底已经达到3亿辆左右,这其中必然会增加相当数量的自驾游。在自驾游快速增加的同时,还能创下铁路发客量的最高记录,大家出行意愿之强烈可见一斑。

二是出游人次创新高。全国旅游总人数达到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2019年是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119.09%。也就是说,比2019年五一假期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这个增幅不算小,但给人感觉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三是在旅游消费上创新高。五一期间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是2019年同期的100.66%。在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的前提下,旅游收入仅增加了0.66个百分点。收入增幅远远低于人数增幅,这组对比数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这反映出游客的消费水平明显是降维了。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2019年和2023年旅游总人数和实现总收入数据。

2019年总人数1.9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每人次消费在603元左右。

2023年总人数2.7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每人次消费在540元左右。

两项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和四年前相比,2023年人均消费减少超过60元。这个数据放在长途游上可能影响不大,但若放在短程游上,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四是出境游数据下滑严重。这是所有数据里面少有的下滑指数,出境游人数仅恢复至2019年的45%,短途游依然是五一假期出游的主要方式,这也是消费规模上不去的重要因素。

五是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5.19亿元,电影票房15亿,略低于2019年,但远不如2021年。

零售和餐饮是外出旅游的硬性支出,属于门槛性消费,这个支出没法省,出游的人次多,增长比例肯定大。而营业性演出消费,则是选择性消费,最能反映旅游消费的水平维度。实际情况可能是,很多人到了旅游目的地之后,只是浅显的轻游,而不是各种体验的深度游。

换言之,游客虽然出去的多了,但消费明显变谨慎了,除了食宿这些必需消费之外,休闲性娱乐消费明显降低,量变并没有带来质变。

另外,这个数据的主要对比参数,是和2019年的同期比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的五一假期是四天,而2023年却是五天,如果按照同样的假期天数来比,数据可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能不能超越2019年这个很难说。

从局部数据来看,虽然淄博烧烤出尽了风头,但北上广依然笑傲风云,均进入了全国前五,上海以游客接待量近1600万人,旅游收入189亿的好成绩一骑绝尘,北京和广州也都破了百亿,除了自身经济实力的象征之外,这些王牌城市依然在旅游市场中发挥着巨大的虹吸作用。

当然,作为2023年的第一个小长假,创收不是终极目标,我们主打的还是一个“信心”。只要消费需求的潜力还在,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全面恢复未来可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