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Metoo一次被创造,塔拉纳·伯克通过这一符号聚集起在女性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们的群体归属与认同感;2017年,美国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在社交媒体上同样借助这样的Tag标签,直指影视界中存在的性别权力迫害与女性伤害情况,尤其是在韦恩斯坦、伍迪艾伦等知名导演、制片人被爆出性骚扰、性侵等事件后,#Metoo一词更是直接成为数字空间中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志。

◼️ 据李银河的考据,女性主义运动分别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20世纪的60至70年代出现过两次高潮,分别代表着对女性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地位、劳动分工与受教育权的平等化倡议,以及解决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附属与文化压迫的情况。后者的思想也进一步蔓延到21世纪,尤其是目前互联网中的女性主义运动中,包括从精神层面消除两性不平等关系,承认女性的家庭劳动价值,拒绝通过先验的文化性别框架对女性做出判断,并认为其天然弱于男性;同时,关注女性在社会场域中遭到的压制和非公平待遇——这与#Metoo运动不谋而合——男性是如何借用官僚体系中的权力地位对女性施加压力,由此施行性骚扰乃至性侵害。日本记者伊藤诗织所撰写的《黑箱》也是当今职场女性处境的极端展示。

◼️ 可以说,对于21世纪中的数字女性主义浪潮而言——这一称呼是为了更好地指代当下的女性运动由我生造出来的——男性权力、职场、地位弱者的呼声、群体自救等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件进入到公共讨论之后都可能受到极大的关注,同时对当事人形成舆论压力。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女性主义运动正在帮助更多的个体从思想和行动上逐渐觉醒,能够向权力与男性凝视说“不”,更多地争取自身的保护和权益;但这些行为的反面,与其他所有的运动或主义一样,都有可能会有利用「同情弱者效应」或是女性群体对于男性权力者的警惕心理,满足个人的私欲,甚至出现利用“女性主义”的口号编撰故事、污名且诽谤他人的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评论的社会热点事件:网红“小慧君”虚构上司骚扰行为封号,并判处罚款五万元。

◼️ 秃头所新闻评论公益练习每周二更新;可先阅读范文,理解评论撰写方式、了解评论事件,最后模仿、学习、动笔写作哦!

女性主义是旗帜

绝不是说谎的方法和借口

@TuTouSuo™️

《网红虚构骚扰,警惕利用性别问题“造谣维权”》

*标题要尽可能地简单有力,同时突出本篇评论的「主论点」,即“注意利用性别问题,尤其是女性主义运动、情绪进行「造谣维权」的情况”。之前和大家说过,任何一篇评论都可以在一起事件中选择特定的视角进行讨论,比如这则新闻中就可以类似于「性别问题造谣」「网红与MCN机构的矛盾」「网络舆论的“狼来了式”反转」「造谣、辟谣靠一纸法院文书如何解决」等等多个不同方向可以进行思考。在考虑评论的“主论点”时,请一定找到一个你自己最有话说,且你觉得最值得说的部分,千万不要去“剑走偏锋”,讨论一些很偏门、很冷门的话题。一定明白,评论的本质就是引导舆论,就是普及观点,有时候太诡怪的观点反而公众接受度很低,无法实现评论的效果。评论要的是「犀利和一针见血地瞄准问题核心」,而不是「谁想不到的就是好的」。

近日,网红“小慧君”账号被封一事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起因是2020年,“小慧君”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披露自己遭到MCN机构老板性骚扰,同时强迫她签订不合规的“霸王条款”。令人瞠目的是,去年6月,经法院判决裁定,“小慧君”被骚扰一事为虚构捏造,要求其向公司老板孙某宇道歉,并赔偿损失5万元,承担原告孙某宇的律师费7000元。

*以上是本次事件的具体情况,因为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开头事实和主论点的陈述分为两段,再加上公众号中的行文没有太多的字数限制,所以会详细阐述一些其中的情况。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把事实+主论点放在一段,这样文章更利落一些,对于考场文章来说也更直接,开篇明义。我这里还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习惯,内容丰富些节奏更舒服,行文的张力也更强一点——如果你的学校是1000-1200字的评论,可以参考这种写法,会让文章不会那么局促,起承转合的逻辑也更加明朗。

换句话说,这场闹剧从最开始就是一出故意编撰的戏码,既不存在“职场性骚扰”,也没有有违规范的合同条款。而“小慧君”之所以能够如此毫无忌惮地通过伪造“性骚扰”来引导网络舆论,达成与公司的解约目的,就是因为她看准了当前公众对性别问题的敏感,也利用了“哪会有女孩用自己的清白来开玩笑”的惯性思维。这种投机取巧的造谣方式不仅会降低公众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女性的信任,更容易深化已有的性别矛盾,导致女性主义倡议陷入污名化危机。

*主论点的「出场」绝不应该是唐突甚至是突兀的。因为我看到大家写的开头似乎就是简单的「事实+主论点」的拼凑,两张皮一样完全没有衔接。实际上主论点应该是从你已经陈述和展示过的事实内容中出发,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上去。比如我这里,就是对“小慧君”这一行为的分析,指出原因,并且和标题呼应——“造谣式维权”的背后是对女性主义的利用,同时也会带来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要警惕的原因。可以看到开篇实际上就已经对接下来我要写的分论点进行点拨了:1.这种造谣维权的产生的根源;2.造谣维权的影响;3.如何防止或进一步警惕这样的造谣式维权出现。

在网上爆料的群聊信息中不难看出,“小慧君”对老板孙某宇的造谣是为了从公司“低成本出走”,即通过证明老板存在问题,由此避免承担高额的违约赔偿金。而她所选择的“性骚扰”行为恰恰是当前在法律界限中较为模糊却又在公众讨论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在我国2020年更新的《民法典》第1010条中明确将性骚扰认定为 是“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但在实际认定方面,由于举证问题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判断和调查。厦门大学法学院蒋月教授就曾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谈到,举证困难是大部分性骚扰案件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小慧君”的造谣实际上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空隙,以举证困难的“弱者”姿态希望获得法律的倾斜和公众的舆论支持。

*分论点一:“小慧君”造谣式维权的根源是“性骚扰”的定义界限模糊。这里实际上我把「原因」分为了两个分论点(一和二),仔细展开论证。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太过于紧凑,导致内容像是话赶话一样拼接在一起,其次就是能够让评论的重心更明确,讨论的问题更深入一些,否则如果只强调原因、影响、措施,各自成段,共分三段,真的很像八股文,也非常干巴巴,如同完成拼图任务一样。

从2017年美国"Metoo"运动开始,性别问题,尤其是女性遭到的骚扰或侵害一直是社交媒体中的关注焦点。无论是近年来各大高校传出的教授猥亵学生事件,还是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高管对下属的有意侵犯,都使得舆论整体对于性别议题呈现出敏感、紧绷的状态。再加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女性自证困难的共情和惯性思维,如此一来,“小慧君”单方面的陈述自然是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支持,造成了对老板孙某宇的集体口诛笔伐。即使最后法院判决骚扰不成立,也难以完全弥补对孙某宇个人和公司形象的名誉损失。

*分论点二:“小慧君”造谣式维权的根源是利用了舆论场中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和关注。这里的结尾我特地留了一个「这一行为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和「分论点三:影响」结合在一起,上下文之间不会太过于脱轨。这里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保证在行文时的逻辑+流畅+节奏三个要素,这篇文章就可以说是成功了80%了。因此边写就要边想我下文要说什么内容,要学会给观点进行铺垫,作出适当的衔接。

由此看来,“小慧君”的行为可以说是十分“聪明”,投机式地抓住了模糊的性骚扰的行为,又借助网络平台将此次事件发酵,形成舆论压力。但是,这种“聪明”却是极为错误的行为,因为其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使被指认的老板孙某宇在一段时间内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遭到他人的辱骂和唾弃,更容易使当前的性别议题中出现“狼来了”的信任危机,为接下来的性骚扰受害者的网络维权设置了更高的自证门槛。同时,女性主义的口号与倡议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影响,诸多网友以此为证,认为“Metoo”等社会运动不过是“女拳主义”的代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行为。可见,“小慧君”以女性主义作为“造谣维权”的借口和幌子,最终不但让自己身陷囹圄,也使女性解放与维权行动被进一步污名。

*分论点三:“小慧君”事件的影响。我这里是刻意隐去了当事人的名字。看到很多账号直接把老板孙某宇的名字写出来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在本次事件中本应是被诬告的受害人的他却反而露出了全名。因此在这篇评论里所有我都是使用的「孙某宇」的称呼。事件的影响我只写了一段,就像是上面我和大家说的一样,观点千万不要太八股,一定要每个观点一段,其实都可以拆分,着重讲其中一部分。有主有次的表达会让整篇文章看起来更加清晰。

“小慧君”造谣性骚扰的事件或许从表面来看是起个案,但以深层次原因来说,也是目前性骚扰问题的边界模糊和性别议题的敏感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从公共讨论的角度思考,在保有对女性伤害事件的共情与帮助心理的同时,也应更加审慎警惕错误的言论诽谤和虚构捏造的情况。社会信任需要个体拥有人性的情感,也需要理性的论证和合法的诉求。尽量防止再让类似“小慧君”的事件激化性别矛盾,对事件当事人造成名誉或物质伤害。

*分论点四(即结尾):“小慧君”事件的反思。这里就是结尾的部分,我把分论点和结尾合并在了一起,也算是一定的升华。大家写评论的时候不要太信奉「三个分论点」或者是「三个自然段」这些说法,多探索一些写作逻辑与方法论,慢慢摸索它的写作感觉,其实有时候写作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可言。

◼️ 中心论点:警惕利用性别问题“造谣维权”

◼️ 中心论点表述:因为她看准了当前公众对性别问题的敏感,也利用了“哪会有女孩用自己的清白来开玩笑”的惯性思维。这种投机取巧的造谣方式不仅会降低公众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女性的信任,更容易深化已有的性别矛盾,导致女性主义倡议陷入污名化危机。

◼️ 分论点一:“小慧君”造谣式维权的根源是“性骚扰”的定义界限模糊。

◼️ 分论点二:“小慧君”造谣式维权的根源是利用了舆论场中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和关注。

◼️ 分论点三:“小慧君”事件的影响。

◼️ 结尾的建设性措施:总结+建议(次要内容)。

️ 新闻评论的常见问题

️ / TuTouSuo / 写评论不是写小作文

不要情绪化。

这次,包括上次、上上次的评论内容,都是属于比较容易引发情绪共鸣的事件。评论员当然可以放置主观情绪在其中,但所有的情绪都必须「用事实说话」。参考上文的案例,首先我们已经明确这次事件本身应该是消极的、需要反思和批判的情况,因此主观上的情感已经有了偏向。

这个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呼吁、高声呐喊,除了让读者看到苍白的情绪和情感,其他毫无用处。

为了说明观点,一定把握「说服他人」,就像是说服自己在今晚李佳琦的直播间多买点东西不过是为了日后少买点东西省钱一样。有理有据的事实和逻辑才能够拥有足够的力量。

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层层深入。对于评论而言,它就像是说服技巧的全面展示,是霍夫兰的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也是文字符号的使用技巧、遣词造句和逻辑的把握。

思想上,评论员必须做一根倒刺。在众人陷于狂欢情绪之时理性地呼吁,在冷漠地彼此斥责、用理性当作攻击他人情感的武器时,强调人的情感的价值和重要性。

人类社会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它需要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把握人性变化与那些人言可畏时代里,如何更好地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不是用贬低他人的方式,而是合理的直言不讳。

最好是逻辑层层递进,旁征博引,让想反对你的人都听得目瞪口呆,毫无还嘴和质疑之力,而且还不得不承认你的论证严丝合缝,这才是一篇好的评论。

所以写完评论之后不妨多多回去看两遍、读两遍,想象自己如果是读者是否会有疑问点,如果没有,那这篇评论才是完整的、值得一谈的内容。

️ 秃头所公益评论批改

️ / TuTouSuo / 你来写 / 每周一练

◽️事件材料:来源红星新闻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