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亮一家

12月6日,镇海通报出现确诊病例,蛟川街道临江社区成为“封控区”,第二天镇海全区施行临时封闭管理。

12月25日16时,临江社区终于迎来解封。

今年27岁的河南小伙张清亮一家就生活在临江小区。10天前,他的小儿子在镇海人民医院负压手术室出生,被大家称为“抗疫宝宝”。

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他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他说,这20天很短,却足够温暖一辈子。

“兵荒马乱”的早晨

张清亮在宁波工作了11年,他和妻子在这里相知相爱,组建了小家庭。

12月6日,他的生活一下子按下了暂停键。上午6时40分,他准备去上班,结果小区门口,黑压压站着很多人,大家有些神色紧张。

“我们小区发现有确诊病例,大家不要慌,现在小区封闭,你们先回家吧,物资我们会送来!”听到社区工作人员口中的“确诊病例”几个字,张清亮整个人都懵了。

看似遥远的疫情,一下子出现在家门口,真有些猝不及防。“我们小区要封到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物资怎么办?”……焦虑、迷茫、不安,各种情绪在蔓延,但张清亮全然顾不上了。那一刻,他最担心的,就是临近预产期的妻子。按计划,妻子将在12月9日进行最后一次产检。

“我老婆这个月就要生了,怎么办?过两天就要去产检了!”张清亮向网格长郁晶磊寻求帮助。

“别担心,交给我们!”简简单单一句话,让他内心多了一份笃定。

“我们相信政府,这一关,肯定能挺过去!”回到家,张清亮简单和家人说明情况,开始做抗疫准备。向单位请假,安抚老人和孩子,联系医院,整理食材……

张清亮不知道这场“仗”要持续多久,但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越走越稳。

“抗疫宝宝”顺利出院

“确诊病例一天天增加,眼看着预产期越来越近,心里就更急了!”张清亮开始四处打电话,寻找合适的医院。但一听说产妇来自封控区,电话那头都婉言谢绝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社区传来了好消息,已经对接了生产的医院。

12月8日下午,妻子突然腹痛难忍,社区工作人员紧急联系120救护车将产妇送往镇海人民医院。

12月9日11时,孩子顺利出生,小名“抗疫”。张清亮说,希望能铭记这段不平凡的日子。

妻子黄力一个人在隔离病房,张清亮只能在家如坐针毡,对他来说,那几天是最难熬的。“生一胎的时候,从进产房到出院,我一直陪在她身边,这次就留她一个人在医院,确实不放心。”

隔离病房里,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但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却24小时守护着她。

“医生和护士都很照顾我,帮我擦身体、护理伤口,就连第一顿奶都是护士帮忙一起喂的。”这次特殊的生产经历,让黄力多了一份紧张,但隔离病房里医务人员的悉心照顾让她宽心很多。

12月13日,黄力和宝宝一起回到临江小区,一家人总算可以团聚了。“等我们解封了,一定要好好请他们吃顿饭,表达下谢意。”这是她这几天常念叨的话。

医护人员的温情

老墙门的温情

“妻子在医院,有医护人员照顾,那我就在封控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12月10日开始,张清亮报名参加志愿者。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么多人在帮助他们,他想尽一份力。

因为家里有新生儿,起初社区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了,但他却坚持要帮忙。于是,他和母亲两个人管起了临江小区76幢和78幢的生活物资发放。

其实,张清亮的母亲就是一名社区志愿者,担任楼道长,社区有事,她都随叫随到。

一幢楼有6层,没有电梯,担心母亲身体吃不消,基本上都靠张清亮一个人跑上跑下。给居民发放米、面、蔬菜和肉等生活物资。居民有特殊需求的,他还要当“跑腿员”。

疫情期间,两幢楼100多位居民组建微信群,每天都演绎着老墙门的温情。

张清亮一家有6口人,担心他们家里不够吃,有邻居悄悄把菜和肉放到了他家门口;小区有位老人有点感冒症状,邻居马上拿出自家的药;有新闻发布会,张清亮总会第一时间转发在群里……

送物资时,张清亮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解封?”他总是笑笑说:“快了,快了!”

有一次,张清亮去送物资,开门的竟是个孩子。一问,原来母亲刚刚骨折躺在床上,爸爸在象山,无法回家。“以后,我们做饭菜给你送来吧!”打那以后,邻居们轮流做饭,给娘俩送去“百家饭”。

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宁波人,在封控区上演着一幕幕温暖故事。他们,从未如此靠近。

“我们都约好了,解封了,大家要相约去吃饭,去看电影!”张清亮说,这20天或许只是短短一瞬,却足够温暖一辈子。

宁波晚报记者薛曹盛文/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