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长是做什么的?可能很多人会回答:“当然是负责楼里的大事小情了。”

朝阳区的“第一楼长”,管的可比这宽多了。今年9月,全区共选派83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商务楼宇集中的地方任“第一楼长”。除了协助楼宇开展防疫、党建工作,还要帮企业对接政府部门、突破营商关卡,就连楼宇周边的交通秩序、环境状况,也得一起管!

11月12日,记者来到建外街道的CBD国际大厦。初冬的寒风里,陈涛接着手机电话一溜小跑从街角拐出来,他是区社工委民政局社区党建科科长,也是银泰片区17栋商务楼的“第一楼长”。这天,他约了相关部门和企业商谈给大楼安装快递柜的事宜。

令记者略微惊讶的是,装快递柜不是大楼企业提出来的,而是楼长陈涛自己“扫街”扫出来的诉求。上周他在大楼周边溜达时发现,附近秩序混乱,快递车停得横七竖八,快件摆得满地都是,快递员抱怨取件人来得迟。

“为什么不安装快递柜呢?”面对主动登门的陈涛,物业经理姜磊解释说,他们去年就向快递柜企业提了需求,但最终因超时取件的收费金额没谈拢,只得搁置下来。陈涛向建外楼长团队汇报后,当天就吹了哨,约上东区邮政管理局和快递柜企业一块儿帮忙出主意。

上午11时,大伙儿都到齐了,一是绕着场地反复踏勘,二是动员快递柜企业打折。“眼下您吃点儿亏,但楼里有1200多名员工,用柜子的人多了,您的利润也就慢慢上来了。”陈涛的一番话推心置腹,企业负责人当场拍板:月底前装上两台快递柜,共96个取件箱。

在建外街道,“第一楼长”总共有8位,人数全区最多。街道副主任、第一楼长团队党总支书记李明说,辖区方圆4.4平方公里,坐落着145栋商务楼宇,税收占到了全区的七分之一。在这个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他们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经济发展、风险防控四大方面,承担着服务企业的职责。

楼长沉到楼宇里,企业的需求才能浮上来。据统计,建外楼长团队已走访餐饮类、文化类企业116家,了解到有成立党组织意愿的企业17家,登记89位入党申请人。完成1678家企业的核查工作,建立了企业需求、资源、服务“三项清单”。

国贸片区第一楼长、区委组织部的李萌走访中海广场,为企业开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中信大厦片区第一楼长、区委组织部的谢冲宇协助正大、中信等楼宇,开设疫苗临时接种点。郎园片区第一楼长、区政法委办公室的徐玉光加强工作协调,协助辖区企业成立党支部。

宝贵的信任感,在企业和第一楼长之间迅速建立。“‘第一楼长’不是走过场,真正为我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某企业行政管理部的侯永强说,不久前,出差的同事发现北京健康宝无法调出健康码,他试着拨通了“第一楼长”的电话,没想到仅用两小时,楼长就从疾控部门获得了权威解决办法,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企业经常要对接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程序繁杂。‘楼长’就是一根针,帮企业把千条线串起来,使得企业能把精力聚焦在主业上。”李明说,就拿这次政企对接会来说,团队邀请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来,现场为企业解决问题。

傍晚时分,CBD渐渐变得璀璨。会议仍未结束,20多家企业纷纷畅所欲言,道出自家难题。这些问题都一一记录在“第一楼长”团队的工作记录上,他们将联系相关部门尽快落实。

记者手记

“第一楼长”沉下去

企业需求浮上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第一楼长”才上任两个多月,就基本建立起了高效、便捷、顺畅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很多楼宇负责人都对他们很熟悉,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更是交口称赞。

有能力调动区级部门资源,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他们多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能力更强、统筹调度力度更大,能够聚焦难题、突破瓶颈。

能沉到一线实干,捕捉企业需求,是“第一楼长”的另一优势。这些年轻干部不愿坐格子间,挨个楼宇跑,挨家企业转。在深入走访的基础上开展“清单式”服务,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能当面解决的不能过夜,不能当面解决的提交上级协调解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