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以来外界气温回升,晴好天气下白天最高温度达到了20℃以上,部分病害虫开始进入活跃期,绿色防控压力加大。为防范生产风险,保障草莓食用安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特提出以下意见供各园区参考。
掌握草莓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安全间隔期
根据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督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对于草莓农残限量标准、农业农村部对于草莓登记使用农药的相关要求,部分草莓农药残留限量及安全间隔期如下表所示,广大种植户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安全规范用药。
(注:本表基于部分农药登记证持有人的农药产品,具体应用参考农药标签说明)
草莓近期质量安全生产风险点
近期草莓生产影响质量安全的以刺吸性虫害和部分病害的防治为主,主要包括:
1、蓟马 体型微小,移动迅速,以锉吸式口器挫伤花器嫩叶等,导致花朵萎蔫脱落不能结实,果实生长僵滞变褐,丧失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蓟马最适温度23℃-28℃,春季正值其发生高峰。
2、叶螨 设施内草莓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发生较多的为二斑叶螨,俗称红蜘蛛。通常在叶片背面刺吸,导致叶片失绿变黄,严重时导致叶片焦枯脱落,植株生长缓慢。叶螨最适温度为24℃-30℃,温暖干燥的棚室环境更易发生。
3、白粉病 初期在叶片背面形成白色丝状菌丝,继而出现白色粉状斑块,叶片表面逐渐卷曲、失去光泽。果实受害后膨大停止,着色不良,严重时果面覆满白色粉状物。当温度在15℃-25℃、湿度在80%以上时易发生。
提高草莓质量安全的技术措施
广大种植园区应当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多管齐下,安全用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避免潜在风险,保障果品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1、关注天气变化,合理调控设施环境
在满足草莓生长的温度条件下,合理通风,降低棚室温度。晴朗天气,白天开大风口加强通风,夜晚可不完全覆盖保温被,合理降低棚室温度,白天22~25℃,夜间5~6℃。创造不适宜病虫繁殖的环境条件。此外还可在风口处加装防虫网,减少外界虫源的进入。
2、整理植株,清除病叶残枝
清除老叶、病叶,特别是发生危害的园区,应尽早清除老叶,降低虫口密度,减少防治成本和压力。清除采摘后的无效花序。增加通风透光。摘除的老叶、病叶与残枝随手放在桶内或塑料袋中,避免在工作中遗撒,造成病虫的二次传播;并且及时带出棚外销毁。
3、利用趋性,防治蓟马
蓟马具有对蓝色的趋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在草莓植株上方10厘米处悬挂蓝色的粘虫板对成虫进行诱杀。每棚悬挂20-30张,并在棚室四周加强布置,以达到最优的防治效果。当粘虫板达到60%的虫量时,及时更换。
悬挂粘虫板
4、正确用药,控制病虫蔓延
清除病叶残枝后,及时进行药剂防控。在用药过程中注意掌握正确的用药时间与方法,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防治,不同有效成分轮换使用。可使用乙螨唑悬浮剂5000倍液、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30毫升/亩、30%乙唑螨腈悬浮剂10-20毫升/亩等对叶螨成虫及卵进行防控,使用醚菌啶酰菌悬浮剂25-50毫升/亩、25%乙嘧酚悬浮剂80-100毫升/亩、25%四氟醚唑水乳剂10-12克/亩、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防治。注意使用药物的安全间隔期,经过安全间隔期后再采摘售卖果实,保证果品质量安全。
5、生物防治,安全高效生产
病虫生物防控
释放智利小植绥螨、加州新小绥螨等、异色瓢虫等天敌生物进行防治。其中智利小植绥螨为专食性螨类,主要以叶螨为食;加州新小绥螨对叶螨、跗线螨等多种螨类具有猎杀效果,此外还能捕食蓟马等其他种类害虫;异色瓢虫可捕食蚜虫、螨及介壳虫等设施害虫。促进草莓安全高效生产。
(北京美丽乡村网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