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林步里


(资料图)

Molnupiravir,这个药,不会减少接种人群中的住院率与死亡率(图1图2),且能诱导病毒突变。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临床实验结果,molnupiravir 对新冠的治疗,并没有减少接种人群的住院率或死亡率,数据上不如常规治疗组。

➡牛津大学的Richard Hobbs教授说:「来自 25,000 人的临床结果表明,大多数处于中高风险的患者群体使用 molnupiravir ,仅获得了症状改善」「molnupiravir 没有额外的好处」。

➡在治疗后严重不良事件中,molnupiravir组出现50名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常规治疗组中是45名。

也就是说,它的治疗效果有点用,但没那么有用,平平,一般般,不如P药。

最关键的是,这个药可诱导病毒突变。

➡文献里,研究人员,描述了 CST-2 的预先指定的探索性病毒学终点,即确定 molnupiravir 治疗诱导新冠病毒可能发生的基因组变化(图3)。

➡发现 molnupiravir 显着增加了新冠病毒中的转换:颠换突变率(transversion mutation ratio),参考图4。

这听着可能让人不可思议,但,这是早先就已知的事实。比如在维基,写到FDA授权时,是这样子介绍的:

「由于对疗效的质疑,以及担忧 molnupiravir 的诱变作用可能产生逃避免疫的新变体,并延长新冠大流行,紧急使用授权仅以微弱优势获得批准」,参考图5图6。

而且已经出现由这个药物参与,molnupiravir诱导出来的新变体。

BQ.1.1的亚变体,27 个 Private Nuc 突变,可能是 Molnupiravir 的来源(图7)。

证据(图8):

「这个簇,就像它之前的 BM.2 簇,以及几十个其他序列和小簇上的几十个一样,带有 molnupiravir (MOV) 的明显印记。默克公司生产的这种无效的致突变抗病毒药物,由于无法理解的原因,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在使用」。

「突变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Usher 树上最接近的相关序列是从11 月26 日到30 日,这意味着该序列的27 个核苷酸突变是在几周或更短的时间内获得的。这是闻所未闻的,只能通过使用 molnupiravir 或某些类似的诱变药物来解释。」

并且,研究人员发现另一个可能的 molnupiravir 集群(图9)。

以及,有写到中国批准这个药(图10):

「如果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免疫环境差异导致了这些 molnupiravir 变体集群,那么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最近批准了 molnupiravir 的使用。中国显然拥有世界上最弱的人群免疫力,因此 MOV 变体集群可能在那里持续存在的时间比其他地方长得多,从而大大增加了出现与现有任何事物高度不同且非常适合的 MOV 诱导变体的机会」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