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久的言传和身教。

——遇言姐

前几天前川普大帝,罕见地对一名亚裔女性赵小兰进行攻击。


(资料图)

据说川普至少6度在社交平台上攻击赵小兰,而且还像小学生一样叫“外号”,比如以“Coco Chow”的称呼贬低她,还说她是麦康奈尔的“爱中国的妻子”

这一次,赵小兰罕见地回怼对方:“透露了他的浅薄。”

我们都知道川普一向在公众场合对女性不够尊重,那么这位被川普集中火力攻击的赵小兰是何方神圣呢?

她是美国内阁中首位华裔女性,曾两度被任命为部长:在小布什政府曾任劳工部长,在川普政府曾任运输部长

而且,在担任运输部长期间,她还被老川委以重任,曾掌管一兆美元(是的,遇言姐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揉了揉眼睛)。

除了肩负全美陆、海、空交通管理及战时运输调度,也执行扩大投资美国“战略性基础建设”的重任。

在遇言姐的理解中,就是又建铁路又建高速还建设机场吧?

至于为什么老川会攻击前手下大将,而且还提升到了种族攻击的地步,据说是因为她老公是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

最近遇言姐没有关注美国大选,老川也是共和党,攻击同党领袖的老婆,这是一种神马操作,也是不懂。

但是,一向关心优秀女性的遇言姐还是来讲讲这个赵小兰的来龙去脉吧。

作为曾在海外居住的华人和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的母亲,我更感兴趣的是赵氏一家的移民经历和家庭教育

下个月就70岁的赵小兰毕业于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曾在花旗银行就职,后任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

1986年里根时期,赵小兰弃商从政。

在花旗银行总裁、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纽约圣若望大学校长、陈香梅女士及美孚石油公司总裁等5位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推荐之下,赵小兰参与角逐白宫学者的甄选,并以高分被录取进入白宫,后获老布什总统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时年36岁。

2001年1月11日,赵小兰迎来人生中的高峰。她身着红色套装,神采奕奕地站在布什身旁,听候任命

2001年,赵小兰再获小布什提名转任劳工部部长。

她是美国历史上第六位女性部长,最年轻的内阁成员,更是首位华裔高官。

2021年才从内阁辞职的赵小兰,是名副其实的五朝元老。

赵家于上世纪50年代迁居美国,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从餐馆打工做起最终成为航运业大亨,是著名的华侨儒商。

他和太太生育了6名女儿,全部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各有建树。

昔日林徽因,今日赵氏姐妹,她们真正把富养之“高起点”转化为终生受益的“高姿态”,无疑更符合现代人对“富养女儿”的期待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是持久的家族行为。

美国媒体曾这样评价赵小兰:“立身华府若干年,其带有适度矜持与尊荣的气质非旦夕之功,必然来自她累年积淀的家教。”

回顾赵氏家族一个世纪以来的经历,遇言姐颇受启发,在这里细细写来与大家分享。

终身学习的赵妈妈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刘墉撰写的小文。

他谈到在美国念研究生时有一位年过五旬的同学,这位富态的太太总是正襟危坐,即便暴风雪天气也从无迟到,笔记周全整齐,比年轻人还要精神十足。

这位模范学生正是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士

女儿们劝妈妈不要太辛苦,朱木兰正色道:“那不是我的个性,既已入学就要全力以赴。”

后来她回忆说:“那两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孩子们都能照顾自己了,我完成了最大的读书心愿,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不为功利、保持终身学习、锲而不舍,长久以来是赵家人的默契和乐趣所在。

在父母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一家人在大半个世纪中从中国台湾到美国,跨越了一道又一道的屏障,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时代,都能积水成潭,开枝散叶。

刘墉自己也是教子有方之人,在文中他仍禁不住连连感慨:在美国的中国家庭,能有赵家那样完整而严格训练的已经太少了,即使在中国,相信也不多。

赵小兰1953年生于台北,祖籍上海。

她的祖父赵以仁是嘉定乡村小学的一名教师。艰苦年代,征战连连,教师收入微薄。

尽管经济拮据,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知识分子,赵以仁坚持送儿子去大城市读书。

高中毕业后赵锡成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航海专业,是江泽民的校友。

出于这层关系,1993年在赵小兰和参议员米奇·麦康奈尔的婚礼上,两岸使节皆有出席道贺。

1949年赵锡成大学毕业,被派至由叔叔担任船长的“天平轮”上实习。

哪料一朝之间时局突变,上海港口被封锁,天平轮南下台湾,从此父子相隔,再未能相见。

抵达台湾的次年,赵锡成辗转联系到同样迁居台湾的未婚妻一家。

艰苦岁月,糊口不易。

即便在大女儿出生时,父亲也只是把太太送到医院后就立刻起锚远航,直到一个月后归来才见到已经满月的赵小兰。

婚后的赵锡成一面忙着赚钱养家,一边参加了高等航海的特考,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保送去美国的机会。

那时从中国台湾到美国要交2400美元的保证金,这笔钱他拿不出,所幸有不少船东解囊相助,其中包括董建华的父亲(这个名字,遇亲应该也还熟悉),香港船王董浩云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尽管如此,彼时华人之间的认同和扶助不知改写了几多同胞的命运。

勇于面对改变

1958年,赵锡成独自一人来到纽约,他的太太正怀着第三胎在台湾待产。

为了早日接家人来美团聚,赵锡成与别人合租一间卧室,没日没夜地打三份工,一度因劳累和焦虑昏倒街头。

3年后,已经念小学三年级的赵小兰和母亲、两个妹妹一起登上了去往美国的轮船。

“机票太贵了,我们只能搭乘货船,妈妈带着三个孩子,是船上仅有的女性。”37天之后,她们才到达美国。

想象一下,同为母亲的我真地感叹这种勇气——37天在货船上旅行,我现在带孩子出个门都感觉力不从心。

初到美国时,全家人挤在一室一厅的小公寓中。

赵小兰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父亲下班后即为妻女补习英文,同时自己还在读硕士课程。

即便身处蜗居,母亲仍然在家中为孩子们举办生日派对,并邀请小朋友们参加,从而鼓励女儿们展开社交。

“坦率地说,少年时期的我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长远目标,我所希望的就是能够生存下来。”赵小兰回忆说。

然而,这个坚韧的家庭不久后便崭露头角,远远比“生存”走得更高、更远。

小布什曾说:“赵小兰一家人如何克服逆境、实现美国梦的精彩故事,定能鼓励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他们的家庭。”

1964年,赵锡成获得圣诺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开始筹备自己的航运公司。

凭着良好的口碑,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到客户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家中的光景日渐明朗。

1970年代,赵锡成的公司数次承包联合国援助物资的运输。

最终,福茂航运公司发展为美国著名的航运公司之一

尽管事业繁忙,赵锡城夫妇从未放松对孩子们的管教。

《音乐之声》中,父亲一声哨响,孩子们就由大到小,列队站好,这样的画面在赵小兰家也能看到。

由于父亲好客,每有友人上门,女儿们一定穿戴齐整、端茶奉水,更难以置信的是,孩子们不能与大人同桌吃饭。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是封建家庭的作风吗?

朱木兰女士却说:“做waitress也是一种训练。人生好比开车,哪有一路直走的,有时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察言观色当作辛苦的事,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认为赵家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传统中式家庭,对孩子们实行严苛的鞭策和管教。

其实不然,请往下看。

赵小兰和希拉里的家庭教育

2008年,当希拉里和奥巴马竞选正酣时,一位北大毕业的心理学家发文分析:

希拉里身上致命的虚假和距离感会令她败北。

不仅如此,他还预测希拉里永远也不会成为总统。不论她多么有政治资本,多么长袖善舞,多么会玩权力手腕,都很难通过选民这一关。

参照今日,真是字字不虚。

希拉里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郁郁不得志的男人。

在二战时当过军士长的他在自己家里也实行军事管理,总是毫不留情地对孩子们冷嘲热讽、蓄意贬低,并将其称之为挫折教育。

吃饭时,他会粗暴地发表演说,不容许别人发表异议,也绝少承认自己的错误。

虽然希拉里在自传中极力美化母亲,称她是学校迷,从家政到文学,修得了落落大满的学分,但在外人眼中,希拉里的妈妈多萝西“在丈夫面前委曲求全,就像是侍女一样”。

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双重效果。

一方面,希拉里不停歇地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她也丧失了自我。

她付出艰辛的努力,只为博得父亲的认可。

虽然希拉里成年以后决意从心理上与父亲决裂,过自己的人生,但是,这种决裂不会是彻底的,父亲的影响必将贯穿希拉里的一生。

心理学家说:在政治领域,或许最适合她的角色就是第二,这是“超我”太强的人在选举政治中的宿命。

如今回看这段文字,遇言姐心中唏嘘不已。

再来看赵小兰一家。

赵小兰父母奉行“身教重于言教”

家中在晚餐后很少打开电视,母亲跟孩子们一起读书,父亲则处理公务,每天都要工作至深夜。

女儿们回忆有次全家在百慕大旅行,大家都在海滩上玩,父亲忽然一个人回房去,几个小时后才下来,继续有说有笑。

后来姊妹们才得知父亲公司的整条船队被封锁在巴基斯坦。

“他一个人处理完,又平静地走下来,立刻转换心情,不露端倪。”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这是赵锡成以身作则的又一次示范。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赵氏姐妹养成了从容、镇定、按部就班、百密不容一疏的缜密性格。

早上姊妹们听闹钟起床,搭校车上学,回家后由姐姐带头念书、做功课,井然有序,从不劳大人操心。

赵小兰读中学时,家中环境已经大好,尽管雇有佣人,孩子们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

不仅料理自己的内务,大家还要分担家务:清洁游泳池、除草、整理12亩地的院子。

母亲的解释很简单:“佣人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照顾孩子们的。年轻人理应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能依赖他人,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随着姐姐们纷纷离家住校,最小的妹妹赵安吉十六岁时便接手管家,负责处理账单,管理社交通信以及接听晚上的电话。

全家每年的旅行,从选地点、定旅馆、找餐馆,全部由孩子们负责。旅行的意义除了全家同乐也是孩子们分工协作的锻炼。

赵锡成是一位善于动手的父亲,他把修理东西当作一种消遣,带着女儿们一起帮忙,顺便聊聊自己或家族的故事。

“周末两三个小时,就是我们的quality time。”他说。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赵家门前长达40米的柏油车道,竟然是一众姊妹在父亲的指挥下亲手铺就的。

“那个夏天很热,沥青很臭,弄得一身脏”,赵小兰说,“那时我们不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让孩子们深感维护家园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能协助父母是一种荣誉,这是父亲的苦心”。

当一个家庭拥有这种向心力时,自然兴旺。

遇言姐觉得,希拉里家和赵小兰家最大的不同是:希拉里的父亲只懂得赏罚,并且,他更多的是执行惩罚而很少给予奖励。

赵小兰的父母则是爱与管教双管齐下,既树立家长的威严,又能够平等以待,他们培养孩子们独立的人格、对知识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勤奋学习是因为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而非出人头地、取悦他人

每个星期天,赵氏全家人一定会去教堂,趁着午餐后的点心时间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大家自由发言、高谈阔论,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收获,和提议。

外人总是惊讶于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殊不知这是亲人之间充分信任与共识的结果,并非虎妈虎爸的棍棒使然。

“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和自己的价值观,知道活着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面对男孩子或其他什么人,我们都不会示弱。我们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尽管家境富裕,赵家的孩子们却多半进入公立高中,在外边的花销,不论多寡,都要持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的大学学费,还要向政府借贷,靠着暑期打工偿还。

赵锡成夫妇的理念是:我们虽然节俭,但如果孩子们想学东西,绝对不吝啬。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赵氏姊妹不但功课出色,溜冰、骑马、高尔夫也是样样不落。

说到这里我想起希拉里为了博得父亲的欢心,明明没有运动细胞却硬要投其所好参加女垒,脚都磨破了也跑不到第一。

赵锡成夫妇虽然也鼓励孩子们锲而不舍,但他们总能良好地掌握尺度,从不强求女儿们去实现能力以外的目标。

六妹安吉四年级时不愿像姐姐们那样学习钢琴而提出要学吹法国号,朱木兰在提出“不能半途而废,一旦开始至少坚持一年”的要求之后便满足了她的请求。

面对庞大沉重的乐器,安吉很快失去了兴趣,迫于承诺,小姑娘只好硬着头皮坚持训练,直到熬满约定的一年才算结束。

富养女儿,提供丰厚的条件,既非贪图功利性的回报,也不为满足父母自身虚荣,而在于使孩子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开拓视野,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这才是真正的心灵上的富养。

赵家6个女儿,赵小兰是老大,二妹赵小琴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硕士,三妹赵小美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四妹赵小甫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五妹赵小亭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小妹赵安吉从哈佛商学院获得企管硕士后继承父业。

无怪乎布什接见赵锡成一家时,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向朱女士学习怎么管孩子。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近年有很多教育界、伦理界人士撰文反对将亲子关系置于家庭生活的首位。

赵锡成夫妇或许并未读到过这些论述,但他们一直把家庭中的主次关系处理得很好。

赵锡成和太太经相亲结识,流落中国台湾后再次相逢,深感姻缘前定,二人一生相濡以沫、扶持鼓励,奠定了温暖稳固的家庭基调。

赵锡成总以“女儿好,女儿像妈妈”来回应“没有儿子会不会遗憾”这样的问题;还说:“我这个做爸爸的,一天到晚在外面忙,女儿管得好,都是妈咪的功劳”。

朱木兰生于嘉定诗书之家,少女时代迁居中国台湾,青年时期移民美国,半生的颠沛流离、去国怀乡造就了她处变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珍惜眼前的淡定秉性。

赵锡成独自在美国打拼时孤苦难挨,一度想要退却,关键时刻太太写信给他:“去到美国不容易,不要惦记家里,再坚持一下。”

“再坚持一下”,是朱木兰朴素的人生观理念。

“妈妈一贯calm,是家中的心和灵魂。她从来不大声讲话,更不会吵架。”

家中人口多,长姐和小妹相差20岁,常有意见不合之时,但母亲从不动气,总是耐心等着孩子们气过之后自我反省。

在赵小兰担任劳工部长期间,母亲患上淋巴癌,父亲在床前照顾太太整整六年,整理病例、侍饭喂药。

朱木兰豁达地说:“一个家庭总要面对生老病死,你们都有事业,都很忙,若必须如此,还是我来生病更为合适。”

2007年,朱木兰女士病逝,赵锡成先生向哈佛大学捐款3500万美元用以建造以夫人命名的商学院大楼和设计奖学金。

让遇言姐感动的是这种不惧颠簸流离,也能共享富贵的伉俪情深。

克林顿曾赞扬:赵锡成博士与妻子一生信守献身教育的善举与价值。

在赵小兰名扬政界后,总有媒体问起她成功的秘诀。

她总结了六条人生经验授予涉世未深但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一、友善待人

二、不断扩充视野

三、胜不骄,败不馁

四、找到自己的人生楷模

五、理解社会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六、勤奋敬业,贡献社会

在刘墉的文章中,他将赵氏姐妹的家庭教育归纳为:

将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与西方社会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既培养个人的独立个性,更要求每个人对家庭的参与,透过沟通后产生的共同意识,达成期望的目标。

赵小兰自己的总结也很相似:

父母亲的谆谆教导和美国的机会,给我提供了通向成功的可能,但成功的实现还得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竞争,把美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华人谦虚、勤劳的精神结合起来,则是我最大的竞争本钱。

身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赵小兰可以说是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我们都知晓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训本,可是真正做到这些谈何容易。

在中国无论什么阶层的家庭都为子女教育焦虑不已。

看完赵小兰的家庭教育,遇言姐想说,优秀的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久的言传和身教

虽然希拉里的虎爸父亲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女儿,但无疑赵氏一家春风化雨、爱与管制并行的教育可行性更高

与其做一个竭尽全力去push的爸妈,不如像赵小兰的父母一样,先做好自己。

因为,做好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