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科电子”5年前的一篇企业文化宣传文章被“挖坟”了。虽然媒体在转述时只抓取了“18年从未请假”这个关键词组,但是细看文章,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歌颂苦难。如果说“18年从未请假”还能体现一个员工的敬业精神,那么“晚上把2岁的孩子锁在家里”又体现了什么呢?

对此舆论层面有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把低龄幼儿单独关在家里,在很多国家已经违法了。只是违法不违法是一回事,从情理角度讲,这种事情员工可以拿出来进行消解性的谈论,但要是企业作为强调员工敬业来讲,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资料图)

当然类似的歌颂苦难词组还有很多,针对不同员工有不同的描摹。比如“工作到凌晨,没时间找女朋友”;又如“从未在晚上9点前吃过晚饭,有严重胃病”,上午在医院吊水,下午回公司上班;还如““常年晚班,有时甚至干到凌晨,与丈夫分居两地”。

总而言之,员工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了,公司就是员工的全部,可即便这样配图里的员工个个都笑容满面。对此文章中这句话很值得玩味:“面对镜头他(她)们笑着,可我却分明看见了他(她)们眼里的泪水。”

一定程度上,其中的“我”既有编辑的立场,也有领导的视角,更有公司被拟人化的一面。可能从以上这些不同角色出发来看,员工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但是追根究底地讲,因为工作“晚上把2岁的孩子锁在家里”,因为工作“没时间找女朋友”,因为工作“从未在晚上9点前吃过晚饭,有严重胃病”,如此种种,即便其中饱含着敬业精神,但是回到员工自身的工作体验上,真的就没有抱怨的泪水?

平心而论,但凡是个打工人,都会因为工作太忙、加班太多抱怨几句,甚至就算提起这些工作苦难,也是在诉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并非说经受这些苦难就是情愿的、开心的、感激的。

对此可能有人会说,公司搞企业文化,本来就存在升华的一面,而升华就容易夸大事实或戏剧现实。换句话说,文章中提到的员工苦难描摹,应该只是简要画像,并非是绝对真实的工作状态。

这种说法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回到价值观的体现上,公司不能只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还要强调员工的个人感受,否则所谓的泪水就是纯净水,而非是充满人间悲喜的矿泉水。说到底,文章的措辞和叙事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有些偏离当下。

正如舆论层面有人就直言,别扯这些没用的,五险一金交齐了吗?加班费给了吗?工资有涨过吗? 言外之意,企业鼓励员工敬业、提倡员工奉献,这些都可以有。但是前提要保证员工得到了什么,否则强势的打鸡血,把员工身体搞残了、搞坏了、搞废了,最终苦的还是员工和员工的家属。

这其实也给热衷把玩企业文化的公司一个提醒,企业文化不是写诗弄文、喊口号挂标语的事,而是需要在保障员工的健康、员工的生活的基础上,向上进阶式的文化,而非是“有工作没生活”的文化。

另外,舆论层面还有人拿“加班让年轻人没时间结婚生娃”这个近期比较火热的论断来套文章中传递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文章中的价值观不仅违背了人情常理,也违背了当前的政策趋向。所以这篇文章被“挖坟”当典型围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里面也要说句公道话,面对“挖坟”这件事情,舆论层面即便觉得挖出来的料有违人情常理,但是只要当时当刻没有引发大的风浪,现在挖出来后,最好还是客观冷静地去批判和看待,否则容易走向大惊小怪式的矫枉过正模式。

与此同时,相较关注企业文化层面的奇葩,社会层面更应该基于企业文化乱象去治理员工遭遇的不公对待。因为只有员工在雇佣关系中更好的保障了自身的劳动利益,才有可能在所谓的企业文化中被善待。

至于公司自身来讲,别总是停留在“自我感动”的企业文化中不能自拔,而是要看到员工的敬业和奉献的同时,多去关怀员工的苦难,而非是歌颂员工的苦难。说到底,当一个公司在企业文化宣传文章中不再拿苦难做文章时,那么才能让“笑着”对应的“眼泪”成为幸福的泪水。

甚至当个体越来越趋近原子化时,公司在看待员工时,别总想着把自己当成“父母”,而更紧迫的是,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福利标准、企业发展前景,唯有如此,所谓企业文化才能从现实走向人心,而不是让人心硬扛现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