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宁夏万亩树木被煤矿“断水”的新闻引发了全网的关注,相信大家也是群情激奋。

不过,在激动之余,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会缺水?

可能你脱口而出:煤矿断了水,所以树木自然缺水了。


(资料图片)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整个西北地区,灵武这样的地貌比比皆是,基本上靠天降水来维持生态,人工干预极少,这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背后,也是这些年我国在治理土地荒漠化、沙化过程中走过的坑,留下的经验教训,那就是: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孙先生在灵武的植树造林主要是乔木为主,视频中也可以看得到。

然而,这种高大乔木可能本身还是一个错误策略,这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治沙的经验教训。

当年为了改善环境、拯救干旱地带生态、防止沙化,我国曾经大量开展造林活动,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我们也逐步意识到,种树尤其是高大乔木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高大乔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对水需求量特别大,哪怕种起来了,也会对当地的地下水产生严重的影响,像孙先生种植的乔木,需水量大,必须抽地下水来灌溉,结果可能一旦失去维护,最终归零。

曾经我们也尝试过用乔木来固沙,结果是,一旦缺了人工灌溉,树木很快枯死,当地沙化继续恢复甚至加剧。

尤其是很多地方为了快速种树,甚至选择速生林木,这些树木生长的确快,短期内就能够看到葱葱郁郁,但是背后是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的严重剥夺,本来就缺水,大量林木更是加剧了缺水,这些树木固沙能力一般,但是蒸腾能力很强,结果就是,种植后,不仅没固沙,甚至一旦缺乏维护,反而会出现更严重的荒漠化。

究其原因还是当地的环境不适合高大乔木生长,反而在当地能够生存的那些植物,才是经历了无数年的自然选择后生存下来的强者,如果我们能够给与适度的人工辅助,那就可以实现固沙。因此这些年来,我国的固沙已经越来越灵活,更加因地制宜。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水源、气候等条件,合理的因地制宜选择种植。

像灵武当地基本上是荒漠草原生态,因此,这种地方,其实种草才是更好的策略。

通过种草来改善当地的生态,也可以种植一些特别耐旱的树木,比如大家熟悉的沙棘、柠条、沙柳、梭梭草之类的,这些植物耐寒耐旱耐高温,长在盐碱地里都能活,因此可以用于当地的固沙,逐步恢复植被。

所以,这个新闻,既有当地对于固沙的历史问题,也有农林和矿产之间的争执,比较复杂。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本文只是针对治沙策略的解读,关于农林和矿产以及相关供水协议之类的,不是个人擅长领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