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市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一事持续发酵,一开始,人们更多的是同情,说他是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人斗;说煤矿截断万亩林场水源,煤矿还多次借故不供水,3成树木缺水死亡;说他种树不是为了钱,在零几年就有千万身家,现在反过来坐的是三轮车;说他和家人黑不溜秋的,替他鸣不值,做好事到头来求爷爷告奶奶,自己还活的又苦又累。


(相关资料图)

更多的人表示,“看看他的手和脸就知道这二十年的付出有多少,支持治沙英雄,不要让好人寒了心。”

这件事能短时间炒作这么火,除了网友之间和各路媒体和的情绪输出和高赞,但随着让树在飞一会,事件在悄然之间发展了,有人认为,在林场和矿场之间,肯定是存在着利益的冲突,首当其冲就是地下水,从目前公布的新闻,基本上都是林场主孙国友的一面之词。

有媒体发出灵魂叩问,总结了待解决的4大疑问:

疑问1:水源被破坏,真有万亩林场被毁?疑问2:煤矿方是否承诺3月27日供水?疑问3:煤矿污水达标但盐分高不能浇树?疑问4:央视9年前就曝光为何迟迟未解决?

一篇文章指出:不妨让“跪地求水事件”再飞一会。

里面引用了濒危物种组织提出的两点意见:

一,种树的地方是毛乌素沙漠,孙国友所种植的树木不是治沙,是把抽水机安放在沙漠,无尽地破坏地下水和荒漠生态;

二,孙国友种树的地方原生植被很好,他们是在这些植被的空隙处挖坑种树,这对地下水是一种掠夺,可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导致荒漠变沙漠。

此外,一家注册资本1.2亿,实缴1.2亿、名为宁夏狼马生态建设开发的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孙国友,该公司经营范围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防沙治沙等。

有网友看后感叹:现在这个风气真不好,只要你一跪,再拍起发到网上,再控诉一下,不管你有不有道理,那些人都要支持你!

还有大皖新闻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多位马家滩镇马家滩村二队村民,得出本地人不同的见解:当地村民对孙国友其实是存在异议的,当地村民的阻挠也是其造林的一大障碍。

杨姓女士表示,实际上种植的乔木林并没有孙国友宣称的那么多,也不认同孙国友“为了造林治沙扎根荒沙地二十年”的话。

因为林场里的沙蒿、柠条实际上都是村民小时候村里的,孙国友还没来林场时,这里已经是成片的沙蒿,可孙国友对外称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其实除了孙国友住的地方种了一圈树,其他大片的地方呢?仍然是刚承包时的状态,把自己打造成“治沙英雄”。

刘姓先生说,孙国友根本就不尊重这里客观条件,“我们这的水盐碱含量高,根本就不适合种他栽的那些新疆杨、速生杨。”

结果孙国友硬要种难成活的乔木,而这些大树根系发达,一旦成活会吸附周边的大量水分,就导致周边的植被大量死亡,也就是活了一棵树,周边的树全死了!明明抗旱灌木就能很好地防风固沙,结果现在种一棵树却造成更大的沙化。

有网友说,果然,看了孙国友的话就觉得不对,“一断水就枯死,防风固沙个防了个寂寞。”“肯定是违规用水,只不过打着治沙的名头,没人敢找他麻烦。”等言论慢慢开始充斥于耳,甚至有人科普连国际顶尖期刊《EARTH SCIENCE REVIEWS》的高引用文章都搬出来了,文章说:“沙漠地带直接种乔木,地下水层容易被抽干、树冠会把阳光遮盖,搞出了深约2m的沙土层,再种其他植物根本长不开。河南、陕西等地都有了前车之鉴,就别盲目把这样的人造景观造起来。”

有人分析直指了问题的痛点:2003年当事人承包了万亩林地50年,每年每亩只需交1元?每年一共交10000元。这个林地上种出来的东西,收益归他自己。当这块地有地下水时种树成活率达到70%,成本非常低,拿下这块地搞林业应该收益不错。几年后煤矿进入占了一块地,当事人打官司要了煤矿700多万。这个作为回报,即使林地没有收益也是可以了。

慢慢,网上的争论分为了两派,只要说在沙漠种树不科学的就是有人上来就扣帽子。

双方甚至在前排热榜斗起来了,一个是热榜12名一个是热榜13名,我们这种无知群众只能围观一下,吓得根本不敢发表观点了。

这些树木离开了灌溉就枯萎,即是无法建立稳定种群,无法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只能算是人工种养人为供水才能持续的次生林,真的是改造“沙漠环境”的解决方案吗?

有人分析:这完全是一场成本归属问题引发的账目纠纷,其中一方切入了环保这个正确的抓手,通过在价值上强度为自己博取了大量同情,引发了一波舆论热潮,甚至带动了官方媒体!也有人质疑:他是在违规用水,只不过打着治沙的名头。

沙漠中是不能种植需水量极高的速生经济林的,这种林场本质上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外来独立水源形成的一种人造景观。它是孤立的,不可持续的,无法自维持的,形不成生态链的,它不仅不能修复当地的生态系统,反而还会透支当地的生态资源,也就是地下水,摧毁当地的原有生态系统,让当地的土著动植物如沙棘失去生存空间,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生物入侵。

沙漠不是一文不名的不毛之地,它也是地球的一种生态系统,大量散碎流动的无机盐,石英和石灰质是世界物质大循环的一部分,“消灭沙漠”这种话语以后不要再提,我们要解决的是非沙漠地带的沙漠化问题,而不是消灭沙漠。

有人分析:治理沙漠化并不一定是种植高大乔木,而是要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切不能感动了自己,过渡消耗了干旱地带宝贵的水资源。从孙国友自己拍摄的林场周围环境可以发现,这里本就是以典型荒漠草原生态群落系统为主的干旱带生态,在出现移动沙丘的严重沙漠化地带,需要以种草为主,恢复其原生植被面貌,顶多辅以一些耐旱灌木,从而综合治理当地的沙漠化问题。

但是,他恰恰就是打机井、挖水渠、引黄河水、漫灌式灌溉乔木林场,试图将这块承包地改造为绿树成荫的环境,无视了当地本就是以草地为主和少量低矮灌丛的干旱带荒漠草原植被面貌。

也有人质疑: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荒漠环境,居然种出这么大一棵乔木,这得浇多少水?

初中生物讲树的蒸腾作用,就是树根吸地下水,蒸发到空气中同时合成木质,如果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那么就是导致越来地下水越少!这里最好的治沙方法就是打草方格,根本不是种孙的经济林。大家也可以搜搜看当地王有得是怎么治沙的。

原本长着好好的不费水的沙棘,给它们刨了,种上树。哪有沙漠树长这么大的,南方雨水丰富,乔木长这么大都得十几年,这树抢了多少本地植物的水。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其变成沙漠的成因及演化历史是极其复杂的,大家公认的是毛乌素沙漠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黄沙让人们尝尽了苦头,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治沙造林,毛乌素沙地彻底成为榆林人心中的痛。由于遍地都是沙子,根本无法发展农业。

老一辈的榆林人清晰地记着:“吃糠菜,一年四季穿皮袄,西北风从早刮到晚”

有的时候刚种完一批小树苗,一场大风刮来,树苗会全军覆没,即便是这样百姓们依旧没有放弃,日复一日坚持治沙造林。

一点事实不可否认,中国治沙70年,达到国际领先局面,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智慧。

中国的防风固沙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治沙时顺应生态,因地制宜,并选择了合适的植物,要注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荒漠化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将中国防沙治沙经验推向全球,集各国之力,共同应对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难题,是中国治沙人面临的新的挑战。

治沙方略24字方针:那就是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系统治理、整体增强。

在治理毛乌素沙地过程中,除了普通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外,还有第一代补浪河女子民兵,她们也被称为治沙民兵,她们怀揣一颗红心来到茫茫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中,一干就是四十余年。她们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在毛乌素沙漠中顽强与恶劣的风沙作斗争。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治沙人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工作,正是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世界各国纷纷好奇,我国在沙漠种树到底用了什么方法,为何这么强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启,“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这三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治沙过程很简单,就是在沙漠中进行植树造林,实际上治沙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简单。即便是当时把树木栽种下来了,当狂风肆虐,这些树苗还是会被吹倒,所以根据这种恶劣的沙漠气候环境,我国科研人员研发了治沙更好的方式,就是草方格沙障。

就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达到很好的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目的。这也是适合因地制宜这个方针需要。

科学技术让生活在当地的农民慢慢明白,此前一直种树不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固沙,只有固好了沙,让灌木在这里扎根茁壮成长,毛乌素沙地才回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

总的来说,我国毛乌素沙漠变绿洲的背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智慧和心血,离不开他们数十年的努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