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从漫无目的的探索,到“做好攻略再出发”,再到“打卡网红景点”,是惊喜和困难都逐渐消的过程。这样,旅行的目的,就不再是发现和体验,而是收集和验证。

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丨张丰


(资料图片)

今年“五一”小长假,很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旅游高峰”,人们可能将会看到一类人群——大量大学生游客。

最近爆红的淄博烧烤游只是一个代表,实际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出现大量大学生游客。一位在武汉的老师感叹,是不是全中国大学生都跑到武汉来了。

01

网上有一些图片显示,一些周末的火车上,坐满了大学生。这不是开学也不是放假,而是旅游大军:一种被称作“特种兵旅游”的新生活正在蔓延开来。

所谓“特种兵旅游”大概包括这些内涵:行程艰苦,在短时间内(周末两天还要包括来回车上),尽可能多地打卡旅游目的地;生活艰苦,尽量少消费不消费,比如把夜晚留在火车上;一种征服感,像部队一样开过。

这样的旅行,可能和旅行业复苏关系不大。因为大学生不怎么有消费能力,他们更爱去的是免费景点,去拉萨不会进布达拉宫,而是在广场上拍一张照。淄博一家海底捞抱怨,自己“遭遇了”特种兵旅游,很多大学生晚上来到店里,他们不是吃火锅,而是要在这里过夜。

是“遭遇”,而不是“接待”,这样的词就足以形容这种旅行方式了。

实际上,大学生旅行热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今年春节后,各地大学生都掀起了“附近旅游”热,过去三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关着,现在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们仿佛有一种劲头,要把过去三年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如果往常平均每个月出去玩一次,今年可能要玩三次,感觉才“够本”。

图/图虫创意

这是一种特别的“时间感”,也是一种疫情综合在获得行动自由后,人们感受到时间在加速,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一种“只争朝夕”的想法油然而生。如果疫情三年的总状态是“静止”,今年则是“行走”,不断地外出。

一方面,想尽可能地外出旅行,另一方面,又只能利用周末时间来实现,“特种兵旅游”就应运而生了。

02

看起来,大学生有着万丈豪情,在短时间内可以“玩”(打开)更多的地方,实际上,这种苦行僧式的“占有欲”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乖巧和听话:年轻人不敢利用平常时间,只能无尽地开发周末的48小时。

一位在青岛某大学任教的老同学在群里发了学生的假条:3位2021级的学生,请假从青岛到淄博旅行,“当日返回”。吃一段烧烤,拍一下打卡照,一天当然够了。同学们纷纷表示羡慕,但是我总感到有什么不对:从青岛到淄博玩半天,为什么都还要请假呢?

我想起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旅行。1999年读大二的时候,从青岛出发,坐火车到武汉,然后从武汉去北京、天津,那时当然很穷,但是似乎有无穷多的时间。去武汉大学错过了樱花,却在学校的教室里看了半天书——一共9天时间,根本没有请假。或许,不请假外出,本身就是旅行的乐趣所在。

图/图虫创意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有很多“可批判”的地方。除了不请假和逃课外,也有逃火车票和景区门票,现在的年轻人简直难以理解。每到一个地方,会去逛当地的大学和书店,和同学进行深入的长谈。那真是快乐的时光。

这就是我理解的“真正的旅行”,它应该具备某种开放性:路上有一些未知的、攻略之外的发现,应该有一些惊喜。我一直不喜欢那种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打卡的旅行,看上去像是在完成作业。

03

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旅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你不再想去别人没去过地方,而是要去“打卡”,吃别人吃过的东西(点评网上排名前列的),在别人拍过照的地方拍照。每个地方,都有“必去的几个地方”,那些排名前三的人满为患,而排在第五以后的,几乎就无人问津。

旅行从漫无目的的探索,到“做好攻略再出发”,再到“打卡网红景点”,是惊喜和困难都逐渐消的过程。这样,旅行的目的,就不再是发现和体验,而是收集和验证。去更多的地方,就像挣更多的钱一样让人开心。

这是KPI思维和增长主义在个人生活中的投射。你去博物馆花一天时间认真看那些文物,和在门口打卡拍一张照片,都是“到此一游”,都算完成一个景点。旅行不再有深度,而是日趋表面化:打卡更多,就是占有更多,就更值得炫耀。

人和风景的关系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看起来是人在占有(打卡)景点,而本质上人自己成为了景点:手机镜头对准的是自己,而不再是景物。在那些网红景点,几乎看不到有人拍摄风景。是的,风景在此刻消失了,如果它不和人合影,就毫无意义。

▲乌镇的黄昏时分(图/图虫创意)

“特种兵旅游”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打卡的效率。贫穷(大学生没有钱)、乖巧(只敢周末出游),贪婪(短时间内打卡更多),这就是“特种兵旅游”的精神内核,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病症。因为这样的旅行和它最初的目的大相径庭,年轻人走出校园,本来是为了逃离禁锢,但是却陷入新的、更强的禁锢之中。人们从中收获的,只有疲惫和慌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