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江歌妈妈江秋莲正式开启直播带货,有网友曝出刘暖曦也曾直播带货过。对于江歌妈妈江秋莲直播带货,媒体叙事是“超10万网友观看,直播三个小时销售额破百万”;对于刘暖曦直播带货,媒体叙事是“开通商品橱窗,带货一些书籍”。最关键是,媒体还提到江歌妈妈曾公开质疑刘暖曦在利用江歌案的热度在粉丝群里卖茶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定程度上,曾经的原告和被告都能成为带货主播,并且热度持续不减,翻看互联网史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注定是在创造历史,当然也在重塑人们对流量的认知。因为谁都清楚,一切流量驱动都离不开那场争论不休、最终还是被法律定性的江歌案。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直到现在,双方仍然各有各的拥簇者。只不过伴随着案子的定性,逐步走向一种传奇式的谈资。可即便如此,只要双方稍有风吹草动,仍然会瞬间引爆舆论,成为热搜榜最热的新闻或话题。

因此,只要江歌妈妈江秋莲和刘暖曦愿意直播带货,自然是有人买单的。坦率地讲,只要双方直播所带的货质量没问题,从法律层面上讲,也不是好干涉的。但要是从人伦道德层面上讲,如果普遍意义上,一个人已经被打上了“有过失”标签,并且还有很多人继续支持,这就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只能说基于好恶的流量总是没有价值观的,有的只是人性中最卑鄙的“我只相信我愿意相信的事情”。

只是,如果这都不算啥?我们还有什么好悲哀的?说实话,一个案子能让被告和原告都走红了,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在于,围观确实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坏事在于这样的改变所带来的流量,竟然走向了站立场的带货模式。好事就不说了,这个很明显。坏事主要在于容易引发坏示范“凡事都要在网上闹一闹”。

当然,以上是基于公共影响而言的。但要是回到个人的立场上,被告也好,原告也罢,都总要继续生活的,而要继续生活自然需要工作的。如此之下,好像又存在一定的合理解释空间。但问题是,个人层面的解释再合理也还是难逃公共影响这个大尺子,毕竟直播带货本身就离不开公共影响这个驱动力。

如此之下,就只能从谁正义、谁不正义的角度去评高下了。所以,舆论氛围又回到了江歌案时期的状态。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死循环了。可能只要有双方的新闻和话题,就难免走向谁正义谁不正义的争论中。

并且我们会发现,支持双方的网友们,都有各自支持的理由,以至于谁正义谁不正义,也只是看谁的声音更大。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就是从案子本身延伸出来的“普遍是非”。

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并非说要把刘暖曦怎么样,而是如果一个被法律和道德都判定为“有过失”的人,还能借助公共影响力进行直播带货,这本身值得深思。因为这不是她做得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她的问题和看待是非的问题。

说到底,基于公共影响力的案件,终归还是要给公共影响力一个交代。不能“前脚”刚还是个“罪人”,“后脚”就开始借助公共影响力谋食了。因为这样的世事逻辑要是被默许了,那么意味着是对坏最大的纵容。

很多时候,一个人犯错了,并且是到了犯众怒的地步,即便最终社会层面也要留出宽容的余地,但也依然不能在公共影响力层面随意放水。因为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意味着,公共影响力被滥用,从而导致人伦道德的约束力会大大减弱。

而在具体的社会中,如果人伦道德的约束力大大减弱了,意味着只有靠法律来维持基本正义。可是我们都知道,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很可能就是个人渣。毕竟它是底线的约束,不是底线以上的约束。如此之下,再看刘暖曦直播带货这件事情,总觉得满面扑来讽刺的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