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宁波各小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除了做练习册、写作文等常规作业外,劳动类体验也是必选项。从整理房间、学习洗衣服再到种一盆花、下厨做饭,甚至走出家门参与“职业体验一日跟”,学生们的劳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资料图片)

眼下,暑假已过大半,劳动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参与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记者做了个调查。

视频制作:记者 林桦

来自记者的微调查

自理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内容

记者面向宁波小学生家长做了个“暑期劳动作业完成情况”的微调查。在参与调查的265个家长中,有92.08%的家长表示孩子会主动参与劳动、完成劳动作业。其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这些自理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内容。92.21%的孩子参与劳动的时间在10分钟-30分钟。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很支持孩子参与劳动。

令人意外的是,问及孩子参与劳动的阻力来源时,选择“祖辈总是包办了家务,并阻止孩子做家务”这一项的家长高达近六成,占比最高。还有不少家长选择了“孩子年纪小,体力有限”“父母希望孩子多学习知识”“父母舍不得孩子做家务”等。

早在2019年,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中小学统筹校内外和家务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不少于1小时。随后,各区(县、市)教育局相继公布了“一至九年级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和中小学生要掌握的“99项劳动技能”,让“劳动”持续成为热词。

在调查中,大部分家长肯定劳动的意义和益处。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是技能的教育,更是精神锻造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修养。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孩子技能不足、安全意识不够等,部分家庭甚至有“隔代育儿”矛盾,使得孩子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

听听他们的故事

鼓励孩子劳动引导祖辈学会“放手”

“在劳动作业的完成本上,几乎每天都只能画一个大叉叉。”一位被采访的家长说。她的女儿甜甜(化名),就读于海曙区高桥镇中心小学,马上就要上三年级了。这个暑假,甜甜的劳动作业清单有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等一些自理性劳动和简单家务,但在奶奶的“庇佑”下,孩子每天都完成不了劳动作业。

“女儿做家务比较拖延,让她整理房间,她就从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奶奶看不下去了就会动手帮她整理。”甜甜妈妈说,除了整理房间,其他家务也是如此。洗袜子、洗碗的时候,奶奶会说“哎呀,她怎么洗得干净啊”,然后就直接上手“抢”过甜甜手里的活儿;甜甜自己洗头的时候,奶奶担心地在一旁看着,总觉得“泡沫不够多”“没有冲干净”,最后还是会伸手帮忙。

甜甜给盆栽浇水。受访者供图

甜甜妈妈表示,他们夫妻俩平时都要上班,所以奶奶一直和他们同住,方便照顾女儿。长期的照顾让孩子很依赖奶奶,每天起床的第一句话就是喊奶奶,帮她拿衣服、穿衣服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甜甜妈妈深知自理能力和劳动的重要性,所以经常会找机会“使唤”女儿帮忙买个早餐、拿个快递。“她奶奶很不放心,有时候会阻止女儿出门,或者要陪着一起去。所以我们现在在鼓励女儿积极劳动的同时,也在引导奶奶‘放手’,让孩子获得全方面的成长。”甜甜妈妈说。

家里划分家庭包干区 让劳动成为生活一部分

“在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人和孩子都有各自的家庭包干区,每周定期打扫,从不拖延。因此,假期劳动作业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难度。”海曙区雅戈尔小学新六年级生崔玉函的妈妈说。

崔玉函妈妈提到,早在孩子上幼儿园小班时,她就有意识地培养劳动习惯和意识。“那时,孩子喜欢玩玩具,翻箱倒柜后,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让她把玩具收好,总是以哭闹收场。”后来,崔玉函妈妈想了个办法,将一个垃圾桶放在客厅,当孩子把玩具翻出来后又是乱扔,一次提醒不听,再提醒一次,如果还是不听,直接把这个玩具扔进垃圾桶里,并告诉孩子“玩具不收好,以后都是这样处理”。可能是害怕心爱的玩具真的会被妈妈丢掉,自从那以后,崔玉函每次玩具不玩了就放回原处。

崔玉函学做菜。受访者供图

升入小学二年级,崔玉函妈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我会告诉孩子,一个家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每人都付出一点,家庭才会更温暖。首先是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比如小书房,每天都在那里练字,如果又脏又乱,时间久了自己也不舒服。而摆放在客厅的钢琴和练功毯子,经常要用,所以也要经常擦拭。”崔玉函妈妈说。

耳濡目染下,崔玉函会主动做家务,特别是自己的包干区,如卧室、小书房,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一开始,婆婆会心疼孩子,主动帮忙。后来发现,孩子不但不觉得累,反而很享受劳动,也就不管了。“以前,我们会根据孩子家务完成情况,给予一定奖励。但现在,这一项鼓励政策也取消了,孩子的积极性依旧很高。做家务能提升她的成就感。”崔玉函妈妈说。

专家点评

劳动是一种很好的身心教育

宁波教育学院副教授张蕾

“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参加家庭劳动”这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从小参与劳动的意义不只是活动筋骨、不懒惰,还可以从劳动中了解完成任务的恰当流程和解决问题的得当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身心教育。

在劳动中,孩子自然、真正融入家庭生活,不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被服务角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集体意识,增进责任感。另外,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也教会孩子们懂得珍惜和感恩,劳动过程中的家庭对话,也是非常好的情感沟通,能弥补了家庭教育中说教的无趣。

假期、早晚都是引导孩子参与劳动的好时机,家长可以适当“严格要求”,也可以“趣味引导”,还可以家校协作,跟着老师的教育步伐。例如早上起床要求孩子自主整理房间,吃饭的时候提醒孩子摆放碗筷,家庭大扫除的时候要求孩子清洁自己的负责区域等。

也可以寻觅一些拓展劳动的项目,例如小小志愿者清扫小区垃圾啊,帮助图书馆排列图书等。遇到有学科老师让养小动物、小植物等,把这些任务交给孩子自己来完成,都是极佳的便捷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见家里老人疼爱、阻挠,咱们不妨先跟老人做个沟通,老人家心疼孙辈难免,平日家庭交流中可以逐步渗透劳动的诸多好处,也说明劳动是孩子求学和长大后的必备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相信收获不止一点点。

宁波晚报记者林桦樊莹 通讯员毛思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