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国正在打磨中。(蒋曼儒摄)

初夏的一天,笔者走进象山黄避岙乡龙屿村。村里粉墙黛瓦,湖风和煦。顺着下行坡道走,一个门前摆放着向日葵铁制装饰品的小木屋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这样童趣十足且富有艺术气息的装饰品在农村并不常见,里面还不时传出铁器碰撞敲打的声音,让人不禁好奇。

推开门,一位穿着帆布马甲、头戴鸭舌帽的老人迎了上来,原来他就是村里的宝藏爷爷林爱国。作为一名手艺人,1951年出生的他已到古稀之年,但依旧满面春风,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的模样。门口的铁制向日葵正是老人的作品,而这个小木屋就是他的工作室。6年来,林爱国做了大大小小的铁艺作品近300件,每隔几天便有一款新作品问世。

笔者走进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四周墙上、地上零星挂放着或平面或立体的铁艺作品。“原先这里都摆满了,几乎无处下脚。去年在黄避岙乡政府的支持下,我将老房子改造成展示用的铁艺馆,几百件栩栩如生、鲜活灵动的作品才得以上架展示。”林爱国说。

“你们看,操作台上这个张着大口的半成型铁制鲨鱼就是我的新作。”林爱国自豪地介绍。这条鲨鱼以螺帽为眼、铁皮为身、链条为嘴、弹簧为脊、下脚料为齿,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拼在一起却毫无违和感,惟妙惟肖。

林爱国的得意之作 铁制蚂蚱。(蒋曼儒摄)

没错,林爱国的铁艺作品就是与众不同,别人眼中的废铜烂铁,林爱国运用剪、切、弯、磨、锻、錾、漆等十八般功夫,就能组合焊接成一件件艺术品。为此,他时不时就骑着电动车到乡里、县城的废旧物品收购站或者车辆维修部去淘,一来二去,把回收站的老板处成了哥们,他们有时会特意给他留下一些稀奇玩意儿。

别看林爱国现在对铁艺如此痴迷,之前他却是个门外汉。林爱国从17岁开始学习木工,一直从事仿古细木家具制作和木雕手艺。转变要从2016年说起。那时候的林爱国刚刚退休,突然闲下来的他陷入了短暂的迷茫。要不去全国各地采采风,找下灵感?就这样在一趟北京之旅中,林爱国找到了之后的人生方向。“当时去人民大会堂参观,铁画《迎客松》中蕴含的蓬勃力量深深感染了我。”林爱国回忆道,做了近50年木匠的林爱国突觉枯木逢春,找到了开辟事业第二春的途径。

就这样,回家之后的林爱国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一个作品。当时他问邻居要了个拖拉机的空气滤清器,家里又恰好有一个茶叶罐,想着做一只铁制狗应该会不错。说干就干,刚起步的林爱国技术还不是很精湛,设计上也比较简单,仅仅是将各个部分焊接起来,但没想到就是这样小试牛刀做出来的作品,放到工厂门口后,竟一炮走红,获得大家一致好评,林爱国的信心更足了。

这之后,林爱国的铁艺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开始需要画设计图纸,到后来全凭脑中想象,这个地方需要什么零件,那个地方该如何拼接,他都了然于胸,为一堆冰冷的废铁注入了生命。正如铁艺馆入口悬挂的标牌上所写:世上本没有什么破铜烂铁,关键是你没放对地方。就算是金属旧零件,只要利用恰到好处,也能变废为宝。

“拿我最近在做的鲨鱼来说,你瞧这块铁皮,他本身就有两个孔,我一想用来做鲨鱼的鼻子再合适不过了;再看他的鳍,这块铁皮原本是浪花的形状,上面还錾刻了花纹,我没有做任何处理,只是把它安装到它应该去的地方。”林爱国说。

林爱国有一件十分钟爱的作品——一只重达35公斤的铁制蚂蚱。蚂蚱翅膀上的纹理如果单纯用铁丝勾勒,他也能给它勾勒出来,但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式呢?他想到了窗帘布上的钩子,将几个钩子勾连在一起,不仅能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翅膀的形态,还节省了时间,让人拍案叫绝。

铁制老式电影放映机。(蒋曼儒摄)

作为乡村艺人,林爱国一直尝试将老手艺与新的艺术审美相结合,成功将传统的铁画艺术从平面推向立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我想要让铁艺与人产生更强的互动性。”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摆在后院里一件名叫“三鼠开泰不倒翁”的铁艺作品,是林爱国前年为了图个鼠年吉利而制作的。只要给一个力,立柱上的老鼠摆件就会来回晃动,但怎么都不会掉落。“这件作品借鉴了不倒翁的原理,将两边的重量控制成一样,就能轻松实现。”林老笑着为笔者揭示了背后的原理。

作为手工艺人,林爱国特别看重艺术性,他兴致勃勃地向笔者展示了一件铁制八爪鱼,虽然不大,却由近1000个零件焊接而成。焊接费工夫不说,最难的还是调整八只脚的弧度,多一分呆板,减一分无趣,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多次。“这就是手工制作的魅力,做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林爱国坦言自己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作品,存在有市无价的情况,“如今单靠手工制作,确实很难养活自己了。我既没有师傅,也没收徒弟,如今这项手艺无人传承,成了我一个心结。希望真正热爱艺术、热爱铁艺的有缘人尽快出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三鼠开泰不倒翁”。(董惊鸿摄)

近些年,龙屿村斥资上百万元,搭上乡村旅游的顺风车,打造玻璃栈道、七彩滑道、水上漂流等景点,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林爱国的铁艺馆因为新奇且富有艺术气息也变成了村内小有名气的打卡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院子里这个铁制的老式电影放映机承载着乡愁,不禁让我回忆起年轻时候看电影的情景,村里能有这么亮丽的艺术风景线真是不容易。”前来参观铁艺馆的陈先生颇有感触。

近年来,黄避岙乡政府也频频向林爱国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参与该乡牵头的艺术点亮乡村创建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象山人,我有很深的乡土情结,我现在将象山十八碗中涉及的海鲜都制作成铁画,贴在铁艺馆后院的墙上,游人、村民路过都可以看到。”林爱国笑着说,“现在我还在争取更大的舞台,希望象山十八碗系列作品能在今年开渔节上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象山的渔文化。”

记者 董惊鸿

通讯员蒋则蔚郑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