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清晨9点,海陀山雪后初霁,阳光洒在棉花糖一样的积雪上,寒风依旧刺骨,刮起丝丝雪花直往人脖子里钻。海拔2190米的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5个身影沿着山坡手攀脚登,奋力朝着海拔最高的竞速1号自动气象观测站前进。

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海拔近2200米,山势高、温差大,“十里不同天”。在整座海陀山上,建设了23套自动气象站,这些由温湿度度、称重降水、雪深等17个气象观测仪器组成自动气象站,能为海陀山提供立体、快速、多要素的气象探测服务,是保障赛区正常运行的关键之一。

然而,周末的雨雪、大风、降温天气下,山顶、背阴处10个自动气象站的风传感器陆续冻住,机械风数据缺失;22个站的辐射、能见度、温度、雨量等各类传感器被积雪覆盖,检测数据有误。周一(8日)雪后初霁,延庆赛区外围气象服务团队高猛、常晨等5人组成抢修组,奔赴海陀山,第一时间开展检修。

海陀山顶,阵风高达12级、最低气温达零下15摄氏度,虽然几位小伙子厚棉裤、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装备”俱齐,但在山顶奔走几分钟,仍被冻得瑟瑟发抖。“果然冻住了!”到达竞速1号自动气象观测站,高猛和同事们抬头一瞧:6米长的风杆顶端,风传感器上的风杯已停止转动,上面结着晶莹的冰晶。

“我来!”说着,常晨手抓风杆、脚踩凸起的石块,越过一个稍矮的机箱,站在了近2米处的一个机箱上。接过同事递来的长杆,常晨轻轻敲打传感器的横臂,眼睛观察着风杯、手上变换着角度,积雪、冰晶簌簌落下。直到肉眼看不到冰晶,风杯才开始转动,手机端上,1号站的机械风数据恢复正常。与此同时,其他几位小伙子登高爬低,逐一用手套将辐射、能见度、温度、雨量等各类传感器上的积雪、冰碴子拂去。经过观察,1号站的各类数据都恢复正常且保持稳定,5人背起装备,赶往下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站。

“11时30分,1号站机械风恢复正常”“12时25分,2号站机械风恢复正常”……听着后方监测平台一一传来的好消息,5人越干劲头越足。就这样,从早9点到傍晚4点,5人抢修队冒着凛冽寒风在海陀山上逆行,完成了6个站的机械风风向风速除冰,11个站的太阳能板、辐射、温湿罩、雪深、能见度等设备的除雪,同时更换了天气雷达的天线减速机。山上没有热水、没有食堂,他们用随身携带的饼干等补充了能量,直到4点下山,才吃上了一口热饭。“做气象工作,我们一定要走在时间前面。我们将继续提前预判、实时监控,尽力让赛区的每一个气象设备稳定运行。”高猛说。

11月9日,抢修队将再次上山,完成其他自动气象站的检修维护,确保延庆赛区冬奥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冬奥赛区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数据助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