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伍慧通讯员徐慧琳

“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看报纸的爷爷身上,谱成了一首诗歌。我轻轻走到他身旁……”入职广安养怡院一周后,姚磊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些文字,记录她的工作感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3年出生的姚磊,自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护理专业毕业后,加入海曙区广安养怡院,是目前广安年龄最小的员工。

专业分流,坚定选择“老年护理”方向

虽说年纪不大,但姚磊和老人沟通起来既熟练又自然。来院里不久,老人很快和她熟络起来,每次遇见都热情地招呼:“小姚,来啦!”

不少老人看到姚磊,还亲切地直呼“孙女儿”。老人回馈的一个笑脸、一句话,哪怕是答非所问,也让她感到温暖和被需要。

姚磊和老人。

姚磊说,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对爷爷奶奶的感情很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一些和老人沟通的技巧。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在学校分专业时,在‘老年护理方向’和‘助产方向’两者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老护。”姚磊说,一个是迎接新生命,一个是陪伴老人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旅程,她选择后者。

同是护理岗位,医院的工作强度不比养老院低

“进公立医院是很多护理专业学生的优先选择。”姚磊直言,同样是护理专业,在医院工作听起来似乎更加“体面”。

但近年来,护理学专业的就业门槛也在直线上升,甚至“卷”了起来。“公立医院招收的基本都是本科生,有的岗位甚至要求硕士起步。”以姚磊曾经实习的杭州市富阳区某三甲医院为例,曾放出3个带编制的护士岗位,有3000人报名竞争。

广安养怡院内,老人正在读报。

与此同时,医院的工作强度并不比养老院低。

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血透治疗、打针、接诊新的病人……姚磊回忆,在富阳第一人民医院ICU实习期间,工作似乎是永不停歇的,强度最大的时候,一个晚上曾接诊4个危重病人,经历了4次心肺复苏,以及由此带来的“快节奏”和“高压”。

做一个有温度的养老人

“医院不适合我。”在经历了两段公立医院的实习后,姚磊坦言。

倒不是因为医院的工作压力,而是病人的扭转更换频率。“一个病人进来,还没熟络起来呢,走了,下一个病人又进来,一个接着一个,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儿。”

姚磊陪老人做游戏。

而在养老院,一个老人会在这里住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朝夕相处的陪伴,和老人之间的感情慢慢就建立起来了。

有一位在广安养怡院生活了十多年的肖奶奶,每次见到姚磊都很开心,两人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老人向姚磊诉说往事,这房间里以前住的都有哪些老人,相处怎么样,关系如何;而姚磊静静地听老人讲以前的故事,同时也会跟老人分享“外面的世界”,带老人感知外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院里还有一位宋奶奶,相处久了,对姚磊格外喜爱。早餐时,宋奶奶会将鸡蛋藏在口袋里,带给姚磊吃;查房时,会将小零食分享给这位年轻的护理员;就连姚磊请假回家,宋奶奶还在惦记:“今天星期三,明天星期四,后天星期五,小姚总该回来了吧!”

入职广安养怡院时间不长,姚磊在这里感受到了老人对自己满满的信任和依赖。

“一天天和他们越来越熟悉,我明白,他们不想笨手笨脚,慢慢吞吞;他们不想老眼昏花,步履蹒跚;他们也不想反应迟钝。这时候我真的懂了,只有我们的爱和关心,才是他们安享老年的‘解药’。”姚磊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姚磊说,去养老机构工作这个决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她很庆幸来到广安,选择去做一个有温度的养老人,用爱心去温暖老人,用耐心去照护老人,用陪伴去守护老人,以小爱之举,暖老人的夕阳之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