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京中德产业园,走进产业园北区的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一面满载企业产品和荣誉的历史墙映入眼帘,记录着这家有着150年历史的德国企业的创新历程。
不到一年,这家于去年底正式开园的园区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等73家德资企业,其中德国隐形冠军企业25家;202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为何众多德资企业纷纷落户?作为国内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有何发展秘诀?
开放环境助力新发展
“我们每年都将投入的5%用于创新研发,这是企业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秘诀。”威乐中国政府及公共事务总监荣光自豪地说。
就在去年,威乐集团将全球第二总部落户北京中德产业园,辐射全球新兴市场,当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成为集团在德国本土以外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北京冬奥会“冰丝带”热回收系统的水泵就产于威乐中国位于北京中德产业园的研发制造基地。
将第二总部落户北京绝非拍脑门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威乐集团已计划增加1亿元用于中德产业园威乐工厂的建设,进一步释放产能。”荣光告诉记者,在产业园帮助下,公司负责新兴市场的德国相关团队已陆续到位,中国研发团队也在逐步壮大,更多创新因子正在园区落地生根。
威乐集团只是北京中德产业园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2021年,北京中德产业园累计落地项目28个,总投资22亿元,这其中不乏安联保险资管公司、恩格拜生态循环研发总部、莱茵科斯特双元制教育中国区总部等一批知名企业。而顺义区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开放务实的国际化环境,是吸引众多德企与中德产业园合作的重要原因。
“我们立足北京优势,结合顺义产业基础,对标德国优势领域,聚集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服务业等重点方向。产业园坚持对标国际一流,聘请中德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机构负责园区运营管理,从一开始就高起点夯实中德产业发展基础。”北京中德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兰雄景说。
谈到营商环境,恩格拜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李明深有感触:“恩格拜作为技术型企业,最核心的优势是人才。北京中德产业园为人才引进和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保障。公司中国区总部及研发展示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产业园提供的立体式服务,帮助企业仅用20天就完成项目选址、签约落地。同时,产业园积极帮助对接企业市场资源,已成功促成近千万元业务合作。”
“我们联合26家德企及39家中方服务机构成立中德企业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一站式’产业服务。”启迪中德园运营公司总经理史瑞丰表示,启迪控股在产业园设立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园区运营管理团队,开展招商引智、产业服务、创新孵化等工作,服务企业落地发展。依托启迪近30年产业园招商运营经验及全球创新网络资源,搭建中德中小企业对接平台等产业服务平台,从财税法人等商务服务、投融资金融对接到创新创业离岸孵化与技术研发联合攻关等方面,构建起全周期立体式服务体系。
政策场景促进新合作
据悉,国内传统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大致有三:一是基于本地产业基础,延伸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政策引导,发展红利产业;三是基于机会潜力培育新兴产业。北京中德产业园可谓集三者于一身:紧邻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北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存量空间资源,重点围绕奔驰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发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大智造”氛围满满;毗邻首都机场的南区则承接一批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及研发设计、测试验证、系统集成等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德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示范应用,“创新范”底蕴十足。
作为首都“两区”建设重要承载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创新高地,北京中德产业园除“两区”政策全覆盖外,还享受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北京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等叠加政策,并围绕投资贸易开放、国际人才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七大领域形成25项普惠性及个性化政策清单。同时,产业园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陆续开放一批应用场景。
U盘与类乐高模块是两种形状、大小、工艺工序都截然不同的产品,竟然能从同一条可自由改变布局的生产线上制造出来。这种模块化组织的柔性生产机制正是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的突出优势。在北京中德产业园南区所在地中德大厦,记者见证了这条自动变换的生产线:前面3台工站一字排开,后面2台工站待命,AGV小车从料仓运来材料,精准放在前排工站中,很快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5个工站可根据所生产的产品调整位置,这一设计理念使得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特点的小试、中试企业解决智能制造发展难题成为可能。
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负责人林丽华说,随着市场对定制化产品需求越来越高,多品种定制化产品需要被生产出来,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最大化保护企业智能制造投资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博世的智能制造平台实现了可兼容制造、可重组制造、可升级制造。
城市更新注入新动能
经历了从农业大区、工业强区到服务业大区的产业转型,顺义区正在高端制造、新城发展上奋力走在前列。在中德大厦,一张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规划图联动了首都机场、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别墅区以及周边产业园等生产生活体系,形成“两区多点”、业态协同、空间联动、产城融合的发展布局,未来将辐射100平方公里的北京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全域。
位于北京中德产业园北区的思灵机器人公司厂房内,一个个机械臂正在进行负重、转动、定位等精细测试。在这里,一大批智能化程度高、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的智能机器人被生产出来,并在医疗手术、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展现身手。“思灵机器人在产业园开展智能力控机器人的生产、应用项目研发等,助力北京制造业提质增效。”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杨说。
唤醒“沉睡”土地,就是唤醒一地经济。作为首批落地中德产业园的企业代表,思灵机器人对6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更新改造,让老式厂房变身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厂区。去年以来,北京中德产业园共盘活4.6万平方米闲置低效厂房,以“腾笼换鸟”激发了城市更新活力。
“产业园不断完善提升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社区等方面建设,构建国际化生活环境,充分展现了开放多元、友好包容的发展理念。”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秘书长李巍表示,园区周边集聚了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别墅区、10余所优质国际学校、4000套国际人才公寓、和睦家等一批国际医疗机构,以及祥云小镇、欧陆购物中心等多层次商业服务体系,并且设立了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全方位满足国际人才的生活和发展需求。下一步将继续依托产业园国际化优势,更多集聚资源及力量,充分发挥首都“国门”优势,助力产业园打造会展、论坛、交流、商务、产业促进等多元化场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