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滋养着生活于斯的每个人,也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持续书写更多文化赋能发展的“北京样本”,展现的不仅是北京这方发展热土的澎湃激情、治理能力,某种程度也代表着超大型城市在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城市更新模式的有力回答。

已有近70年历史的北京人民剧场迎来重张喜讯。国家京剧院宣布,10月16日在此启动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参演剧目展演活动,届时15台剧目、13场“好戏”将与观众见面。老剧场重焕光彩,京城好戏连台,众多戏迷票友期待满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现代化戏曲表演场所,北京人民剧场是众多戏迷心中的“圣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为之开幕演出,无数京剧名家、戏曲和曲艺名家曾在此登台献艺。此番老剧场重张,唤起一代人心底的念想。而将视线拉远,时下市民看戏的好去处正密集“上新”,从拥有百年历史的吉祥大戏院重张,到中央歌剧院剧场开门迎客,再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精彩启幕,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戏剧盛宴让人大饱眼福,也持续擦亮着“大戏看北京”的文化招牌。

生机勃勃的戏剧文化,是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北京文化供给不断丰富的缩影。这些年,随着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按下加速键,广大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圈”越扩越大,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7110个,覆盖率超过98%。从书香氤氲的最美书店,到琳琅满目的文创市集,从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到多姿多彩的文创园,文化空间与品类极大丰富,不断回馈着大家多元且强烈的文化需求。想近距离触摸国粹魅力,可到“戏曲殿堂”梅兰芳大剧院听一场京剧折子戏;想邂逅歌剧的高雅浑厚,可移步国家大剧院欣赏世界经典歌剧《图兰朵》;想品味酣畅淋漓的通俗意趣,到访老舍茶馆,品着茶听一场地道的老北京相声……浓郁的文化氛围,彰显着历史古都的底蕴,契合着文化名城的气质,也是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篇大文章的生动诠释。

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滋养着生活于斯的每个人,也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经济规律证明,随着“后工业时代”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的牵引性与影响力会愈发凸显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变量”。比如在消费领域,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将出现爆发性增长。今天的中国,人均GDP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北京作为先发城市,迎来文化需求充分释放的“黄金期”,“国潮风”“文博热”“文创潮”“考古热”“非遗热”均是文化消费新亮点。从资源禀赋上讲,北京坐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富矿,更通过与国外文化交流互鉴,吸纳了更多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元素。用好这些丰富的“原材料”,“文化+”必能在起笔落墨间书写更多精彩。

促进文化与经济相融,以文化赋能发展,也蕴含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更大空间与无限可能。以城市更新的视角来看,从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矿区到北京的首钢工业园,一处处工业遗存,都是通过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调性实现“华丽转身”,进而带动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产业跃迁升级。作为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行进的超大城市,北京的城市更新也在持续进行中,各具特色的文创园拔节生长,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北京GDP构成中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拉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着眼于产城融合的新趋势,文化动能还将充分迸发,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英国的爱丁堡因戏剧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艺术之都”,纽约百老汇的艺术氛围让世界见证了城市生长的多元可能。对于各大城市而言,如何将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也是探索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持续书写更多文化赋能发展的“北京样本”,展现的不仅是北京这方发展热土的澎湃激情、治理能力,某种程度也代表着超大型城市在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城市更新模式的有力回答。

在北京人民剧场的开张仪式中,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首场演出剧目将为《张协状元》,这部已有800年历史的宋元南戏作品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戏”。从历史中走来,在继承中创新,北京这座亦老亦新的城市,将绽放更大华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