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麦浪涌动。一片葱茏的大地上,静静伫立着绿树合抱的村庄。在渠首淅川,这看似平常的乡村风光,正蕴藏着破茧蝶变的发展力量。

4月25日,大象新闻记者走进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眼前顿时一亮:一排排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小院外,一拨拨游客在燕归来、涌泉相报、芝麻开花等红色旅游节点前驻足评赏……

去年5月13日下午,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来,淅川县把“小邹庄”整合成“大邹庄”,以移民新村带动普通村庄,探索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三个三天”重现渠首速度

邹庄村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2011年6月25日,全村700多人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至此。因邹姓人居多,新村改名为邹庄。

10年间,邹庄移民早已落地生根,在新家园过上了幸福新生活。为落实总书记的嘱托,让邹庄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淅川开始了新谋划:邹庄人口不多、土地稀缺、产业薄弱,能不能和周围的非移民村抱团发展、迈上共同富裕之路?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大邹庄”建设拉开大幕。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介绍:“我们以邹庄为核心,整合邻近的下孔、孔北、水寨3个行政村,邀请长江规划设计院进行联合规划,对4个村子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行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发展,以‘大邹庄’建设引领淅川乡村振兴大破局。”

九重镇党委书记周保全介绍:“‘小邹庄’整合成‘大邹庄’后,耕地面积达13000多亩,人口达8400多人,发展空间得到飞跃式提升。为凝聚力量,成立了‘大邹庄’联合党总支,下辖4个村党支部和两个产业支部,邀请乡贤王艾东担任联合党总支书记,由邹庄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担任副书记。”

崔丽平告诉大象新闻记者:“大邹庄联合党总支成立后,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干劲十足,用‘三个三天’的故事,再现了10年前移民大搬迁时期的渠首速度。第一个‘三天’故事,是用三天时间流转土地2267亩,为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第二个‘三天’故事,是用三天时间拆除132户人家在院内私自搭建的棚子,迅速提升了村容村貌;第三个‘三天’故事,是用三天时间募集农业合作社股金263万元,为群众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三线产业”托起幸福生活

移民搬迁“稳得住”,关键是要“能致富”。

大象新闻记者在邹庄村外看到,绿油油的麦田旁,矗立着一排蓝色钢构温室大棚。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介绍:“我们利用流转的土地,引进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温室大棚28个。大棚内可错峰移栽草莓,预计到今年国庆节,草莓上市销售后,亩均利润1万元。移民群众既是股东,又是种植工人,还可以得到地租收入,收入有了切实保证。”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崔丽平介绍,“除了温室大棚,我们还发展了藤编加工、水果冷藏、智慧农业、生态采摘、红色旅游等项目,同时成立了掘井人农业合作社、大邹庄旅游公司、大邹庄劳务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在大邹庄,无论是移民群众,还是当地百姓;无论是青壮劳力,还是老人妇女,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享受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红利。”

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刘建农介绍:“淅川县围绕短、中、长三线产业,先后整合移民后扶资金2.47亿元,实施了120个移民产业发展项目。短线产业,包括香菇大棚、蔬菜大棚等,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中线产业,主要指林果业,包括水肥一体化、深加工车间、冷鲜库等项目;长线产业,主要指旅游业。目前,库区已有近5万名移民群众受益于三线产业发展,吃上了‘生态饭’。去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同比增长了8.4%。”

“三面红旗”激发振兴活力

蝶变换新颜的大邹庄、生活节节高的移民新村,为渠首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今年2月21日,淅川县启动“三面红旗”争创活动,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周大鹏告诉大象新闻记者:“三面红旗,分别是产业发展红旗、文明宜居红旗和社会治理红旗。每争创一面红旗,给村集体拨付100万元发展经费和10万元工作经费。同时,各乡镇每年配套不低于1000万元的资金,127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争创‘三面红旗’,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抓手和新引擎。”

当前,渠首人正踊跃投身于“三面红旗”争创大潮。淅川县县长王兴勇说:“大邹庄是‘头雁’,移民村作示范。有了这些引领,全县469个村庄(社区)已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雁阵”。雁阵齐飞,渠首美景正入画而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