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上海春秋港澳部负责人周浩很忙,忙着和港澳两地的旅游供应商联系业务,签署大量的合作意向;忙着重建团队,毕竟疫情3年,离开的小伙伴不少;忙着答复各种有关香港市场的咨询……“近期,咨询香港产品的客人很多,不少客人关注远期,比如春季香港产品的价格。”他说。

这样的忙,周浩乐在其中。因为相比其他入出境市场,过去的3年,澳门旅游市场的业务没有长时间的中断。虽然他们只能提供一些单项服务,从业务量相比,更是99%和1%的差距,但是“因为有事做,大家心里不慌,对旅游业也仍然有信心。”他说。

3年来,周浩的业务能力没有荒废。虽然他和团队也曾因港澳疫情形势紧张,转而参与安徽、江西周边游市场的开发,也曾加入上海春秋露营地的建设,但是,他与港澳业界的沟通一直没有断,两地和旅游相关的事情他也一直在关注,现在很多从事港澳游业务的同行,一有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问周浩”。


【资料图】

周浩说:“这3年很苦、很心酸,不过也学到了知识,总结了经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段记忆最宝贵,也最重要。”

现在,周浩最期待的就是春节过后到香港实地考察。“我已经预约了1月19日办理香港签注。3年没有到过香港了,真的很期待。”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句话不仅对于周浩,对于武汉学知悟达国际旅行社(以下简称“武汉学知”)产研执行中心产品研发部负责人陈龙斌和国际研学、亲子业务板块负责人徐蕾,也同样适用。

陈龙斌和徐蕾,都曾离职半年左右的时间,于去年下半年回到武汉学知。而离职期间,他们的新工作仍与旅游有关。

陈龙斌回到家乡重庆进了一家与武汉学知同类型的公司。但很快他发现,在这家公司的业务架构中,研学旅行占的比重很低,于是离开了。后来,他又找到了另一家公司希望拓展研学旅行项目,但因公司高层希望快速实现资源变现无疾而终。此后,陈龙斌开始自己找资源,打算从事营地运营,营地都谈好了,又因包括高温、疫情在内的多种原因而停滞。恰好此时,与武汉学知总经理陈雪岚的一次沟通,让他萌生了回去的想法。

陈龙斌说,吸引他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汉学知的项目拓展计划。“上大学时老师就说过,旅游是个很脆弱的行业,经不起任何一点变动。我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武汉学知在努力往教育方向拓展的同时,兼顾常规旅行和营地运营,已经成为一家跨界复合型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从教育的发展前景看,政策引导是持续不断的,即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深化劳动素质教育依然在持续推进。我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开发规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在研学旅行的发展进程中,加快研学基地、营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大趋势。如何把传统的资源优势运营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成立20多年来,武汉学知的优势一直在软件方面,也一直在满负荷运转。但是,疫情3年,武汉学知开始向资源端拓展。陈龙斌说,过去3年,他对资源运营有过一些尝试。比如,企业自有研学营地如何改造、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再有,曾有客户找到他们一再要求输出管理,但是输出管理的效果如何考核,需要多长时间进行验证,这些都是在一次次试错中不断完善的。“我们尝试了课程输出,发现效果不错、市场认可度也很好。现在,这些项目良性运转,成了非常优秀的案例。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输出管理给了我们底气,也让客户更加信任。未来我们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尝试资源运营。”

新闻专业毕业的徐蕾也于去年12月回归武汉学知。在离开的几个月时间里,徐蕾和朋友成立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尝试将新媒体推广方式与旅游项目相结合,“虽然很难,但我并没有转行,也没有脱离我喜欢的旅游行业,只是把新媒体和旅游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她说。

其实,疫情3年,在武汉学知,徐蕾也一直随着企业转型的步伐,不断尝试突破边界,拓展不太熟悉的市场。比如亲子研学市场,2021年至2022年,徐蕾和同事承担的中国建筑科技馆项目,以及他们与武汉市一些比较有名的资源方合作,推出的双层观光巴士项目,还有C端市场的深度开发等。

“疫情3年,对于入出境市场是毁灭性的打击。不论是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必须不停地去挑战、去突破、去尝试,幸运的是我们坚持下来了,终于看到了入出境市场恢复的曙光。为了自己热爱的旅游业,为了这些年来的努力,我选择回归。”她说。

徐蕾告诉记者,现在,她特别想念那些离开的小伙伴。“我们的团队曾经那么积极向上。现在,我们回来了。无论他们是否从事旅游行业,对于昔日的伙伴,我们心怀祝福,当然也祝福我们自己,感恩自己的坚持。我相信,所有的旅游企业都会以非常包容的态度拥抱和迎接曾因疫情失去的员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