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桥石墙与瀑布
金冠村由金岙、冠佩两个自然村组成,金岙在外,冠佩在里。沿着公路一路上行,可以看到这个村落被竹林密集的群山环抱,先前的老房子院墙都是用石头砌的,地上铺的是卵石;房子多为木结构,雕花的窗、木制的门,显得古色古香,处处呈现出清代建筑风貌。施老师告诉记者,他家的老房子也是这种构造的,但现在已经没人住了,他们在山下路边造了新房。
村中有条小溪,在山间静静流淌,它由多条山溪汇聚而成,清澈见底,取名冠佩溪(又名金冠溪),注入梁辉水库。溯溪而上,便能看到多座石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金岙自然村中心的万安桥。
万安桥是一座单孔八字形石梁桥,桥两侧栏板外侧刻有“万安桥”三个楷书大字,字两旁标注着“光绪辛丑,众姓重建”。正桥有望柱8根,其中4根柱头呈方形,另外4根柱头雕成莲花座。据施老师介绍,此桥虽规模不大,但结构力学运用恰当。桥墩用条石错缝堆叠,顶部向外挑出1米多,增加了桥面的跨度。万安桥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溪流往上,便可听到哗哗的水声,那是水库的水倾泻而下形成的瀑布!就像一排排珠帘挂在青山翠竹之间,美极了。施老师介绍,这个水库叫金岙水库,为拱形石砌大坝,坝高20米,宽40米,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用来蓄水、灌溉、发电。每当蓄水越过坝顶,便形成瀑布,场景颇为壮观,也因此成了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B
冠佩村的“爱情树”
经过金岙水库,再沿着公路往里开,便到了冠佩自然村。
相比较而言,冠佩比金岙更为有名,它是余姚四先贤之一朱舜水的故里。
冠佩自然村村名的来历,清光绪(余姚县志)有记载:“冠佩里在双雁乡南山。宋代朱廷碧生于宋天禧三年(1019),熙宁时(1068一1077)官居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
朱廷碧致仕来姚,定居冠佩。其后裔七世孙朱正泰(明初)生三子,长子端一世居冠佩,今冠佩朱姓便出于此房。次子端二、三子端三于明永乐四年(1406)迁至今余姚龙泉山麓,朱舜水系端二公后裔。从朱廷碧到朱舜水延续至今日的冠佩朱姓,印证了金冠村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
如今,在冠佩兴隆庙对面溪畔古道旁,还长着两棵枝叶相连、缠绕互拥的参天大树。关于这棵古树,还流传着朱氏族人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明代,冠佩有一朱姓才子,十年苦读志在功名。某年,他赴京赶考,离家时与爱妻难舍难分,便在家门口路两旁种下了两棵小树以作纪念。才子赴京后初试不第,无颜回家,就在京师拜师学习,9年后才金榜题名。然而其妻在家苦等9年,思念成疾,抑郁而终。才子衣锦还乡,闻此噩耗痛不欲生。当年种下的小树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他常在树下睹物思人,誓不再娶。这两棵树便成了他们的爱情象征。如今,常有男女青年来此许愿,渴望夫妻长寿,美满幸福。
C
家风传承,先贤辈出
朱正泰的两个儿子从冠佩迁至余姚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之七大房分支。从此,开始了长达700多年的兴旺历史。
朱氏家族之所以能长期兴旺发达,成为姚江望族,与其严格而详细的宗规家训是分不开的。
朱氏家谱记载的宗规,最早是《一本堂旧立规条》里的八条:重孝悌以敦根本、饬祀典以笃尊宗、敬长老以厚伦纪、和宗党以息争竞、严职业以端品行、辨嫡庶以正名分、慎嫁娶以安婚配、禁强暴以尚礼仪。朱氏后人不断更新补充,宗规越来越完善。
据史料记载,朱氏历代中进士者12人,中举人者35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共有220多人,封荫做官的有100多人。列入《余姚朱氏民国宗谱·传略》的有108人,其中朱氏第16世孙朱征庵和朱湛侯两人都是勤学上进、急公好义之人,他们的传记为黄宗羲所写,非常珍贵。在这108人中,有12人被载入《余姚县志》,其中最著名的有朱廷碧、朱柳庄、朱龙岩、朱舜水、朱兰、朱元树等人。
朱柳庄是朱氏家族中的“忠义”典范,他替堂弟从军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当时堂弟朱承戌被抽调到去云南金齿卫当兵,他怜惜堂弟母亲已经年老,承戌又没有兄弟来照顾老人,就毅然代替堂弟去当兵。
到了云南,看到“南蛮僻壤,人不知书”,就着力讲学教化,使之“人文蔚起”。谁料,他这一讲就是十几年,直到八十岁想叶落归根时,由他的三子朱宗勤赴滇接任,柳庄公才依依惜别回姚。
朱龙岩是朱氏家族中的“孝道”榜样。据《余姚县志·列传》记载:“积雪,父思食笋,龙岩越四十余里,至冠佩山,刨冰雪得之,晚归,手足皲裂。后父患恶疾,龙岩遍求能者治之,不愈;祈之神,又不愈。乃割下自己大腿上肉,入药煎成汤喂父,父未及下咽,两目醒然,曰:吾适见老人馈吾药,果谁为者。疾遂愈。”朱龙岩的事迹在当时广为传扬成为美谈。
朱兰(1800—1873)是朱氏家族中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最成功的代表。清道光九年(1829)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御史、学政等职,是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三朝重臣。因为他掌握的权力大,想从他那里走“后门”的人很多,但他忠于职守,以朝廷利益为重,选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朱元树(1880一1946)自小勤奋好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而后被清政府选派到日本留学两年。回国后,他被清廷授翰林院编修加五级。民国时,曾担任江苏省武进、常熟等地知县。1929年辞官回乡后担任余姚救济院院长,致力于慈善事业。之后,他还编撰《余姚朱氏家谱》,被上海图书馆收藏,称“其奏稿、祠产诸目,存有丰富的经济史资料”。
偌大的余姚朱氏家族,在文治武功、科学研究方面人才济济,他们的人文精神渊远流长,常学常新。
宁波晚报记者 张晓曦 文/摄 通讯员 施登昌 姚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