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领导小组)冬奥村保障组
实现“零感染”“零脱环”“零事故”目标
2021年,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延庆赛区测试活动,祁嘉楠(左三)担任场馆群通信经理,全程参与保障,向瑞士计时公司专家介绍计时记分线缆铺设情况。受访者供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领导小组)冬奥村保障组
4月19日,作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领导小组)冬奥村保障组获得表彰。看着受表彰的代表们上台领奖,那些驻扎在海拔2198米小海坨山的日日夜夜也像电影一样在祁嘉楠脑海重现。冬奥期间,延庆赛区冬奥村保障组为全世界的运动员和随队人员提供了高质高效有温度的赛事服务,打造了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作为保障组冬奥通信保障团队中的一员,祁嘉楠和团队一起用1800多个日夜,将延庆赛区这个“信号盲区”变成了“5G全覆盖”的通信高速地带,圆满完成了赛事信号保障工作。
冬奥通信探路者
“五天干出了一个机房,十天完成了国内第一条符合国际雪联认证要求的计时记分线缆的铺设;十天完成了29个转播设备综合箱光缆铺设……冬奥这几年,感觉一直在刷新纪录。”4月19日下午,北京联通延庆分公司创新行业总监,延庆分公司冬奥会项目运营团队负责人、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群通信经理兼延庆冬奥村技术经理祁嘉楠向新京报记者讲述起了自己的冬奥故事。
“当时觉得苦,现在想想还挺好的。”2016年5月,入职不满一年的祁嘉楠担任延庆分公司冬奥会项目运营团队负责人,这也是他正式迈入“冬奥岁月”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祁嘉楠和团队亲历了这句话的真谛。祁嘉楠称,建基站的头两年为了基站选址、设备安装调试,他和同事们把线缆缠在肩上,把设备绑在背上,在无路可走的小海坨山上攀爬勘探。“那时候一上山就是一天,荒芜的大山里,我们都是自带着干粮上去的。”
祁嘉楠的记忆里,最苦的就是冬季施工。冬天里,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最低温度达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最大风力达到9级。“整个人都被吹僵、吹透了,施工结束后,施工队20多名师傅手冻得跟胡萝卜似的。”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祁嘉楠还是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十天完成国内第一条符合国际雪联认证要求的计时记分线缆的铺设工作,十天完成29个转播设备综合箱光缆铺设工作的奇迹。
2020年,他被多次抽调到延庆赛区,和团队一起承担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地预认证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地考察、延庆赛区场馆群指挥部技术系统保障、通信机房的建设任务等一连串的艰巨任务。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保证了技术系统零故障;连续十一天,他是技术团队最早到达场馆、最晚离开场馆的人。
祁嘉楠称,这几年,他和团队就像是冬奥通信探路者,大家永远忘不了那咬着后槽牙坚持下来的日日夜夜,忘不了磨破嘴皮喊破喉咙的协调,忘不了第一条数据传输专线正式开通的欣喜……
“忙碌的不止我们”
“忙碌的何止我们一个团队。”祁嘉楠说,他所在的团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领导小组)冬奥村保障组中最为普通的一支队伍。每天驻扎在一线忙碌的交通、安保、物流、设施、餐饮、住宿等团队也都和他所在的技术运行团队一样,用日日夜夜的坚守交出了最终的完美答卷。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赛事举办期间,运动员餐厅累计接待就餐人数8万人次,三个工作人员餐厅累计接待9.8万人次用餐,平均每天为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场馆提供场馆餐、茶点和饮品400余人次;冬奥村(冬残奥村)使用5个组团共570套公寓,839个房间提供住宿服务;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运行团队顺利完成了代表团抵离、开闭幕式集结等重要节点服务保障工作,每日约240车次5000余人次保障工作人员;运动员班车车辆准时有序,保障运动员及时参加训练和比赛。
而在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综合诊所里,来自9家医院近200名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从日常医护到紧急救援,从生理诊治到心理疏导一应俱全,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冬奥健儿保驾护航。
永不完结的冬奥故事
冬奥村(冬残奥村)是运动员和随队人员生活、居住的重要场所,因此,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运行团队的头等大事。在此期间,冬奥村(冬残奥村)服务保障工作平稳运行,疫情防控准确到位,实现了“零感染”“零脱环”“零事故”的目标,交上了一张圆满的冬奥答卷。
冬奥会结束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领导小组)冬奥村保障组的成员大多已经回到各自的岗位上。祁嘉楠这两天回到冬奥组委技术部工作,还是要在延庆赛区山上几个场馆、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延庆联通分公司之间不断往返。“得把山上收尾工作完成,我的‘冬奥故事’才能完结,但好像,这段故事永远都会记在心里了。”
大家用专业规范,提供了有品质、有效率、有温度的服务,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北京联通延庆分公司创新行业总监祁嘉楠